你是未夕哪里人?
丛(1933 03-2019 10 10月29日)河北玉田人,中国当代作家。曾任作家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墙下红玉兰》、《远白帆》、《风中泪》和长篇小说《北国草》、《走向混沌》。
2019 10 10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中文名:丛未夕。
Mbth:魏喜聪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北省玉田县
出生日期:1933年3月
死亡日期:2065438+2009年10月29日。
职业:作家、学者
毕业学校:河北师范学校
主要成就:曾任北京市文联职业作家。
作家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代表作品:《长城下的玉兰》、《白帆远航》等。
角色的生活
1933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城北代官屯。年轻的时候,我曾经是一名教师,后来我是北京日报的记者和编辑。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50年出版第一部小说《在战场上》。
1953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
1955年出版小说散文集《七月雨》。
1956-1957出版短篇小说集《黎明升起的早晨》和长篇小说《南河春晓》。
1957反右时期,因观点直言不讳,被打上右派的烙印,长达二十年。
1978回到北京文坛。
1995丛八卷本文集出版。
2000年,作者的长篇纪实文学《走向混乱》三部曲出版,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个人荣耀
中篇小说《墙下红玉兰》、《远白帆》、《风泪》获全国中篇小说一、二、四等奖;电影《第十个弹孔》获得文化部首届全国优秀电影奖。此后,作者出版了《北方的草》、《断桥》、《酒魂西游记》、《逃亡者》、《裸雪》、《乌龟碑》等长篇小说,以及《沿路折花》、《黄河无声雪落》、《祭红》、《拉骆驼的人》、《鼻子备忘录》等中篇小说集。《黄河上的雪》和《风中的泪》分别获得第一届和第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和精选中篇小说荣誉奖。
个人作品
文选
丛个人作者作品集(2002-2006)北京青年报
悼念周岩的一张纸
良心是金2006/11/11。
感觉“换位生存”2006/11/04
纪念一位中国老师2006/09/09
电击马国力2006/08/19
孔雀之哀2006/08/05
第一次见到黄河牛2006/07/15
圆形旋转2006/06/17
燕子矶怀旧2006/04/15
市场象棋摊位2006/04/01
自卫2006年2月
“煤炭黑点”矿难2006/01/21
杜印2005/12
千年读韩愈2005/11/28
漫步在原子城2005/11/21
世纪之后的巴金2005/10/19
《电击》2005/10/17
镜像启示录2005/08/12
看阿里山的云2005/05/27
对秦代儒家思想的思考2005/05/13
相户爱的一个冬夜
南窗风光2005/01/28
情感树2005/01/14
公鸡把世界唱白了
漓江情感2004/12/03
倾听秋天2004/10/29
关于第五个五年计划的思考
谈吃“唐僧肉”2004/08/20
2004年7月9日在萧红故居
红头船纪事报2004/05/28
美国古代搜索2004/03/12
指向天空的木拐杖2003/12/12
庆祝巴金先生百年诞辰2003/11/25
月光下的孙俪2003/07/25
星星的寓言2003/03/07
卖蘑菇的女孩(2)
卖蘑菇的女孩(1)
师父留在风景深处2002/07/16
小说
七月雨(小说散文集)1955,新文艺。
黎明升起的早晨(短篇小说集)1956,新文艺
南河肖春(小说)1957,新文艺
第十个弹孔(短篇小说集)1979,群众
浑(中篇)1980,广东人。
丛中篇小说集1980,中青。
丛小说选,1980,北京。
沙滩上留下的脚印(短篇小说)花城1982
春风白睡莲(短篇小说)1982
远方的白迷(中篇)1983,四川人。
燃烧的记忆(短篇小说)1983,群众。
北国草(小说)1984,十月
黄河落雪(中篇小说集)1984,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邮路折花(中篇小说集)1985,人文
梦文学(文学理论)1985,江西人。
丛未夕收藏(中篇小说集)1986,海峡。
断桥(小说)1986,作家。
丛代表作,王主编,1987,黄河。
丛小说精选)1986,群众。
德国思维(散文集)1989,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写作
丛曾用笔名毕正和丛英。初中毕业后做过小学老师,后来做过北京日报的编辑记者。5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在艺术上师从孙犁。1957之前出版过短篇小说集《七月的雨》和《晨曦初露》两部,长篇小说《南河春晓》。他是“荷花派”的代表作家之一。经过20多年的政治沉浮,我对监狱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体会。新时期作品较多,有长篇小说《北方的草》《裸雪》,中篇小说集《丛中篇小说集》《沙滩上留下的脚印》《白帆远航》《雪花无声落黄河》《花断一条路》等,短篇小说集《丛小说选》《白睡莲》等。还有一本文艺集,梦文学。丛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城北的一个小山村。1950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同年开始发表作品。毕业后,我当过老师、报社记者和文学编辑。1956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出版了两本短篇小说集和一部长篇小说。在1957的反右斗争中,他被划为右派。
1979他重返文坛后,率先发表了《长城下的白玉兰》等十几部描写劳改营生活的中篇小说,被文坛誉为“长城文学”之父。他的作品获得了许多奖项。1984之后,他把主要精力转移到了小说创作上。1985出版的小说《北国芳草》曾获中国及北京市四项优秀文学奖。1986出版的小说《断桥》获得优秀文学畅销书奖。1989发表反右派回忆录《走向混乱》,引起强烈反响。后来又完成了《裸雪》、《酒魂西游记》、《亡命天涯》三部小说的创作。此外,他还发表了相当数量的短篇小说、散文和文学评论,是一位勤奋的作家。一些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日语和塞尔维亚语。20世纪80年代末,他被收入英国剑桥编撰的《世界名人录》和《世界名人录》。
丛的大部分作品描写了1957以来风云变幻的政治生活,其中中篇小说《长城下的白玉兰》是代表作。小说以独特的视角,从一个发生在文革时期监狱里的故事入手,揭示了十年浩劫中,是非颠倒,鬼怪横行的黑暗现实。作者一般不揭露黑暗,事件的发展与周恩来这位哀悼人民的好总理紧密相连。因此,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不仅仅是黑暗与邪恶,还有光明与正义。整部作品具有拨乱反正的惊人力量。这部中篇小说影响很大。此后,评论界将这部揭露“四人帮”横行时期监狱生活的小说称为“长城文学”,丛自然成为这一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由于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和创作主题的转移,丛新时期的小说创作已经与“荷花派”分道扬镳。出版的自传体小说《裸雪》使人们看到,早期“荷花派”文学的影响在丛的内心深处和字里行间依然鲜活。
经典作品
《逃亡者》是中国作家丛的又一部力作。这部小说描述了右翼知识分子索·弘毅的生活。
丛的自传体小说《裸雪》以其独特的视角、童话世界的营造和散文诗的叙事风格独树一帜。
小说以40年代的冀东大地为背景,回顾了我四五岁到十二岁的童年生活,记录了埋藏在雪国、充满摇篮诗意的银色梦想。同时贯穿全书的,还有从童贞角度观察到的现实生活的各种世界相和景观。作者用抒情的叙事话语,而不是单一的情节结构,重构了表面平淡、寓意深刻的情感世界。秦晓和那个女孩(和尚)是青梅竹马。他们曾经画指甲花,过家家,钻草垛,在城里拜神庙,埋香枣花,捉蛐蛐,与大山交谈。这种充满童贞和童趣的戏,才是人生中最真实最精彩的一页。像秋天的枫叶,像春天的嫩柳嫩芽,清新通透,光彩夺目。他们不知道男女对视撒尿,让秦晓遭受了肿屁股的惩罚。她从没打过我妈,还给了我一根拨火棍。不知道入侵者恶毒地拿起铁盒,秦晓差点被扔进磨坊被踩死;瞎眼表哥爱上了石瘸子,他们误以为是猫躲起来了。在他们的无知中,他们对这个不可预知的世界充满了惊讶和怀疑。
然而,正如书中感叹的那样:“世界的经纬度就像一把剪刀,不断减少着无忧无虑的童年,增加着小小心灵中悲伤的负担。”在中国古老的农村,历史传承的包袱永远是毒害人性、侵蚀精神的鸦片。童年的旅途,有明媚的童贞,也有压抑的情怀;有天真无邪的梦,也有令人恐惧的噩梦。天真的梦里充满了苦涩的泪水。日本鬼子的入侵,让很多朋友家破人亡,让自己家苦不堪言,郁郁寡欢,更重要的是,封建的“孝道”像瘟疫一样到处流行。聪明可爱的秦晓,因为是女人,母女俩被虐待羞辱,直到被赶出家门,四处漂泊;她幼小的心灵蒙上了厚厚的阴影,烙上了深深的伤痛。这一切都隐含在诗意的描写中。在小说的结尾,我们看到秦晓站在失明的表姐的坟前,为和尚送行,看到她头上盛开的两朵“红花”,不禁隐隐约约地感到,在传统教义的传播下,女性命运的轮回引起了无限的失望。
《陪听》以一个女研究生的视角描述了一个有着传奇经历的退役将军。女研究生看到他的时候,他已经是个脾气暴躁的老头了。他永远活在过去的记忆里,活在枪林弹雨的年代,时间改变不了他对信仰的坚持,但面对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他却无能为力。他无法理解自己的孩子,也无法得到他们的理解。老人最后在孤独中死去。
《野浮萍》讲的是一个志愿军士兵在朝鲜战场上不幸被俘的故事。从此,战俘的耻辱一直悬在他的头上,给他带来了无数的厄运。终于进了劳改农场。他不懈地与命运抗争,但无济于事。几十年后,他突然成了著名的算命先生和富翁。这一刻,他依然没有忘记那些曾经和他有过缘分的战友。
人物轶事
丛研究
一个作家应该写他所看到的,想到的和感受到的?丛出版了60多本书和大量的散文、随笔,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拜访了这位在文学界很有名的多产作家。普通的居民楼,书房里一圈深棕色的书柜,连玻璃都是棕色的,让房间显得很肃穆。东墙的书柜里摆满了文史、文集、工具书等书籍;西墙的书柜里我自己的作品占了大部分;北面的书柜是木门。丛先生笑着说:“里面不仅有书,还有很多酒,玻璃门不好看。”事实上,酒与阅读和写作密切相关。“记者想起了丛先生关于酒的宏大理论:酒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酒是有情之物。
南阳台上,窗户半掩着芦苇帘,上面挂着一只大风筝。窗台上的几盆名贵花卉枝繁叶茂。桌子上的电脑已经打开了。在屏幕上,王先生与几年前他去美国时在那里生活和学习的儿子和两个孙子合影。在他旁边,放着他儿子的著名雕塑《读书的女孩》的样品。看得出来一个长辈对儿孙的关心和爱护。
一如既往,丛先生刚从陕西归来,发表了一篇文章《秦坑儒谷深思》。他前几年去台湾省,没看到日出,就写了《阿里山看云》。
从的《遥远的白帆》到获奖。
但也正是因为处在变革时期,一些有经验的刊物负责人,虽然做了很多好事,却做出了推出大量优秀作品的决定;有时候难免判断失误,几乎让好作品难以发表,成为“遗留”的遗憾。这样的例子不难举出。丛的中篇小说《遥远的白帆》的命运就是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例子。
大概是1981的9月份,当时我在一家全国性的文学刊物工作,正在准备即将出版的11的小说稿件,一时找不到“重磅炸弹”的作品。我担心我自己。我的朋友、画家李北革送给我丛的新作中篇小说《白帆远航》。这是16的排版和插图证明。原来,李俊是从北京一家大型刊物上摘下来的,那家刊物已经安排好要出版,临时摘下来了。读完之后,我认为这是丛的杰作。虽然它是关于劳改营的生活,但它充满了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情绪。他笔下的人物,比如被误认为惯偷的17岁的“铁猫”,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对6岁的“小黄毛”和被错划为“右派”的叶涛、丁煌等知识分子的同情,闪烁着远未抹去的人性光辉。此外,诚实而不无知的“罗国”上尉、红军战士、老上尉寇安、狼性未改的前军区司令员“少尉”,都是鲜活的印象。我想不通为什么这样的作品不能发表。我写下了自己对它的分析和评价,郑重推荐给出版负责人。没想到这位在改革开放初期支持过很多创新作品的刊物主任却拒绝了这部作品,并给作家丛写了一封长信。信中几乎没有具体谈及《遥远的白帆》这部作品,但对题材的论述却很多,并劝作者最好不要“泥沙俱下”。这是我记得的信的主旨。)看了这么长的信,我都惊呆了。我尊敬的负责人给了我这个棘手的拒绝。我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去了丛未夕的家。会后,丛读了信,显然和我一样,难以接受这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的高评价。(虽然出自编者的“规矩”,但我并没有在未夕面前表达对长辈高看的不满。)
几个月后,上海的《收获》杂志在1982的1期上发表了丛的《白帆远航》。
1982中篇小说奖结束时,中国作家协会主要负责人写信给评委会主席穆峰,推荐两位作家的中篇小说。其中之一是丛的《远航白帆》。
不久,《告别白帆》获得了1982的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评论家穆峰对这部小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类似于《远去的白帆》的经历,我也想起了刘的短篇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这部小说后来也获得了一个奖项,但基本都被某全国性文学期刊的负责人拒绝了,编辑们努力争取得到了“请作者修改”的待遇,最终说服了负责人同意作为最后一篇文章发表在期刊上。
我不认为《我爱每一片绿叶》是刘最好的小说,但它可以发表,至少它不应该被拒绝。是因为它较早提出了尊重人的个性和隐私的问题吗?作品的中心情节是写一个很久没有结婚的中学老师,却把一张年轻女子的照片锁在抽屉里,导致在“文革”中受到惩罚。其实尊重人的人格和隐私,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没什么,也是新时期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我们在拨乱反正方面做了些什么?有哪些禁忌?
丛未夕:他已经回到了他的星座。
作家丛曾写过一篇文章纪念巴金先生。昨天记者给他打电话时,他说记者是第一个告诉他这个消息的人。他让记者半小时后给他回电话,他想安静一会儿。半小时后记者再打电话时,作家声音沙哑。他说这么快就有三名记者打电话来采访他。
“我最大的感受是,巴老回家了,回到了天上的家。要知道,太空中有一颗以巴金命名的星星,他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星座。”从这平静的声音中,不难听出丛的痛苦。
“其实早在1982的秋天,我就已经听巴老讲真话的教诲了。那时,他刚从法国举行的国际笔会回来。他在北京短暂停留期间,我去他和小林下榻的燕京饭店看望了巴金老人。我记得那天巴老的精神因为长途飞行很疲惫,但他还是靠在沙发上,对我表达了下面的话:‘我们这一代人老了,看了你们这一代人倾吐真情的文字,我常常为之惋惜。自从你康复回来,你已经迈出了很好的步伐。你必须坚持下去。“因为时间久远,我已经记不清自己说了些什么,但我一直在咀嚼着巴老这些很普通又很深刻的话的含义,所以直到今天,那个温柔安详的声音依然明亮地活在我的心里。”
丛说:“也是机缘巧合,当时我描写劳改营生活的伤感中篇小说《远方的白帆》很难发表。当时一家大型期刊找我要稿子,把我的小说《白帆远航》拿走了,可是很久没有回音;当我问及杂志的原因时,主编以‘细节过于苛刻,我不确定上面的精神’为由,要求我删除小说中一些所谓的‘敏感’情节。我当即拒绝,因为这是我劳改生活的真实,是我多年的精神感受。把这些东西拿出来,就相当于把他的小说的筋骨打断,使之成为一具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完全背离了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的根本理念。那天,我把这篇中篇小说的故事讲给巴老和小林听,把稿子给了巴老和小林。据小林事后告诉我的,巴老不顾长途飞行的疲劳,通宵读了我的小说,对小林说:‘小说表现了历史的严酷,在严酷的主题中,表现了生活底层的人性之美。‘不管其他刊物什么态度,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回去就出版。’因此,这部中篇小说很快就在《收获》中显露出来——事实证明了巴老预言的准确性。在1984第二届全国小说奖中,《远方的白帆》以几乎全部的票数获得了优秀中篇小说文学奖。"
丛未夕说:“巴老患病已久,无论是家属还是读者,都可能在心理上有所适应。巴金曾说过他要见萧珊。这是他的一个愿望,这次实现了。但他的离去仍然是文艺界和文化界的损失。他代表了一代人的良知。他走了,我们还是觉得丢了一面旗帜。”
角色之死
2019 19年10月29日7时35分,丛逝世,享年86岁。
2019 165438+10月2日上午8时30分,丛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东大厅举行。王蒙、铁凝、冯骥才、李敬泽、刘恒等许多作家前来吊唁并敬献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