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金镶玉出自什么典故,有什么来历?

谚语“眼不识金镶玉”例证了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篇散文《韩非子·和氏璧》。因为和氏璧出自湖北保康县京山,所以也被后人称为“京山玉”,在《山海经》中也被称为“于今”。

暗示

春秋时期,楚人卞和在家乡京山看到一只凤凰栖息在一块青石上。当时人们认为凤凰鸟没有宝藏是不会掉下来的。于是,卞和认定那块青石里一定有宝玉,就把它献给了楚王李。楚王李命玉工鉴定,玉工说只是块石头。楚王大怒,下令砍掉卞和的左脚。

楚王李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去献宝。楚武王命令玉工鉴定它,但是玉工仍然说它只是一块石头。然后,卞和因为欺君之罪,失去了右脚。

楚武王死后,楚文王继承了王位。卞和抱着钻石,在初山山下痛哭,直到眼泪夺眶而出,鲜血直流。楚文王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惊讶。他派人去问他:“世界上有许多人的脚被砍掉了。你为什么这么难过?”卞和回答:“我并不难过自己的脚被砍断,而是把美玉当石头,把忠臣当骗子。”楚文王听后,命玉工把这块粗玉剖开,发现真的是一块稀世之玉,就命人把它雕成一堵玉墙。

后来,楚文王为了表示汴河之名,就把这堵玉墙命名为“和氏璧”。传说这堵墙冬暖夏凉,百步之内蚊子不敢飞近,是不可多得的宝物。秦朝统一中国后,“和氏璧”被秦始皇获得。始皇帝将其刻成玉玺,刻上李斯题写的“我受命于天,我长生不老”几个大字,再刻上五条龙,精美绝伦,始皇帝自然喜爱,视之为圣物。

秦朝被汉朝灭后,“和氏璧”落入刘邦之手,刘将其作为国旨代代相传,至今已传了十二代。西汉末年,一个两岁的男孩即位,把玉玺藏在长乐宫。当王莽篡权时,王想强迫交出玉玺。太后不肯,一怒之下,把玉玺拿出来摔在地上,掉了一角。

王莽见玉玺破损,连连叹息,叫来能工巧匠修复。工匠也很聪明,他想出了一个用黄金镶嵌缺角的怪招。修复后更加耀眼,于是他称之为“金镶玉印”,这就是“金镶玉”的由来。可惜的是,这件罕见的国宝“金镶玉印”几经易手,在三国时期消失了。

扩展数据:

由于卞和献玉的故事在后世广为流传,“不开眼见荆山玉”也随着故事的流传成为家喻户晓的俗语和典故。如(明代)兰陵萧孝生古代白话小说《金瓶梅》,第二十一回:“我西门庆一时发呆,不知你良言,辜负了你的好意。那是‘目不识景山玉’,看着像块石头。(翻译:我西门庆一时懵懂,不知你良言,辜负了你的好意。那是‘瞎了眼不认识景山玉’我看着像块石头)“

到了明朝以后,也许是因为人们认为“荆山玉”这个说法不够通俗,涉及的典故大家也不太清楚,这句谚语中的“荆山玉”一词逐渐被口语中读音相近的“金镶玉”所代替,“瞎子不知道金镶玉”这句话就这样在民间流传开来。

百度百科-有眼不识荆山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