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石30的序言
台湾音乐的改革者——专访音乐人黄韵玲
文 / 陈信方
这几年,我参与了不管是台湾或者内地的歌唱选秀节目,担任评审的过程中,接触了许多新生代热爱音乐的小朋友,让我重新有机会去审视整个华人音乐产业的过去,并且衷心地期盼它的未来。
1986年,我刚刚加入滚石唱片制作部不久,就发行了第一张个人专辑《忧伤男孩》,那对我来说是个相当重要的开始。没多久,“黑胶唱片即将消失”的消息很快就浇熄了我心中的喜悦。由于当时台湾的唱片制作规格都是跟着日本的脚步,日本开始大力推广CD之后,台湾也将面临“CD成为主流音乐格式”的未来。这个举措,无疑对当时的唱片公司来说是莫大的冲击。科技的革新对我们的确是个全新体验,尤其影响是全面性、全产业性。所以当CD成为主流,计算机技术开始被大量使用在音乐制作上,我们也明显感受到两者之间的差异,竟然如此天差地别。
举个例子来说,以前我们使用8轨录音,录音师只要一个人就可以操作。后来进展到24轨,得需要两个人同时操作,两个人得默契百分百,因为那时并无法同时间进行录音动作,如果有一人在淡出时慢了点,整个就前功尽弃。后来计算机解决了这些问题,让录音的过程变得更便利、更实用。当然,“便利”绝对是科技带来的优点,但我认为缺点也同时存在。过去我们在制作音乐,过程相当重要,你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你会累积属于你自己的经验和技术,当然,我们那些令我们敬佩的前辈们,也是这样一步一步地累积出经验,并且留下很多丰沛的努力成果。跟以往相比,我认为现在的过程减少了,甚至消失了,很多东西都可以靠科技或计算机,很快就做到以前可能得做很久才能做到的东西,这是进步的必然,但也是很令人感到可惜的进步。
当然,现在很多人可以快速成功,但成功后可以持续下去的却很少。而那些真正成功的人往往都非常尊敬前辈,他了解真正做一首歌背后所付出的心血在哪里,他能够在这些过程中细细品味,然后获得更大的能量。而一般人往往只懂了些做音乐的皮毛,所以做出来的东西、唱出来的歌,所带给听众的感动往往也就只剩皮毛。隔靴搔痒永远都没有办法带来真正的满足,你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但是新生代创作人,像卢广仲、苏打绿或方大同等,他们为什么可以在市场中不仅被消费者肯定,而且还能够存活下来?他们都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质,你看他们外表是年轻小伙子,但身体里都住了一个老灵魂。
老灵魂往往就能造就出一首首前卫但又隽永的经典。台湾的创作环境真的相当自由,但也往往因为这样的自由度,导致现在很多做音乐的小朋友局限了自己。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在封闭的环境里,许多人争破头想寻找更多养分,在自由无拘束的氛围中,我们反而容易故步自封,以为自己唾手可得的养分,别人也可以取得呀!表现得很独特很简单,跟别人不一样也很简单,但要怎么做不一样的同时,又要独特、受欢迎、感动人,这就非常难了。做一个造型独特的蛋糕老实讲很简单,你翻食谱备材料,只要发挥一点创意,你可以随时做出独特的蛋糕。但如果你还要让蛋糕好吃受欢迎,这就不是你去翻食谱可以学到的细腻功夫。所以,这些细腻功夫就是来自你的底子,把底子打稳了,就勇敢地去挑战更多新的关卡。很多小朋友真的被自由的环境约束住了,环境自由了,但却把自己的心关在牢笼里,非常可惜。大家都应该去包容各种可能性,听不同类型、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音乐,把所有音乐都听过一轮之后,然后回到你最爱的类型去努力。而不是你喜欢摇滚,就只听摇滚,甚至只听西洋摇滚,其他的类型都不想去接触,这样你的视野就被局限在这个框架内。这跟你听遍了所有经典,最后发现你最爱欧美摇滚,那是完全不同的事情。所谓“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到最后“见山还是山”,同样“见山是山”,但却是南辕北辙的差别。
台湾的音乐环境在这30年有了非常大幅度的改变,我们经过了唱片公司最辉煌的黄金年代,经过盗版猖獗导致唱片销量严重下滑的黯淡岁月,当然包括现在正在面对的数位音乐时代,我想不只是唱片公司,所有的音乐人也都在这些浪潮上受到一定的冲击。这些冲击有好有坏,但如果我们以悲观的想法去面对,那终究得到一个悲观的未来。如果把它看做是上帝的考验,我们就去接受这种挑战,寻找新的道路。我记得1987年,唱片圈第一次办了一个支持正版的演唱会《第一种声音》,鼓励大家要买正版唱片,但后来大家会以唱片有没有被盗版,当作衡量歌手受不受欢迎的标准。这是现实而残酷的市场挑战,但同时就是我们的考验。我相信所有音乐人每个阶段都在接受试炼,不断不断地面对挑战。但总归一句话,不管这个市场怎么变化,消费者的口味如何改变,最重要的一件事还是你的本事,你有什么料?不管你现在多受欢迎,你如果放弃对过去所积累的那些过程与经验的尊重和理解,你终究只是昙花一现地发光。
这当然是滚石在这30年来,最重要的角色。我从1986年加入滚石,一路看着它长大茁壮。这30年来,它做了很多创新,而这些创新直到现在都被唱片界奉为圭臬。不管是营销的方式、做音乐的态度、对音乐的热忱等,它不断不断在做一些新革命,同时又做为一个宝库般,积累不同时期的音乐历史轨迹。
当然这个过程难免有起伏、有挫折,但这些都不打紧,因为它是台湾音乐最重要的改革者,创造了一些典范,成就了一个时代的音乐***同记忆。
黄韵玲
编者序
文 / 段书佩
1978年,我3岁,李庆彰叔叔每天接我幼儿园放学后到爸爸公司等他下班,爸爸便会给我一把剪刀,一张好大的纸和糨糊,陪着他编一本叫做《滚石》的杂志。
1982年,我7岁,爸爸给我一个吹风机和一卷黑漆漆的卡带,要我帮叔叔阿姨将歌词纸摺好放入卡带中,包上塑料袋再用吹风机的热气将它紧黏在卡带上包装好。叔叔阿姨笑得乐不可支,因为卡带卖得太好,连7岁小孩都下场帮忙!那卷黑漆漆的卡带便是罗大佑的《之乎者也》。滚石30岁了,这30年来我自己、台湾和整个世界都经历了许许多多。我从困惑忧郁的小女孩到愤怒的摇滚女文青到现在一个2岁女儿的妈妈。地球绕了一圈,从台北到纽约再从纽约到台北。
这30年来,滚石之于我的关系很亲密却也复杂遥远,它像是手足兄弟姊妹,是朋友却也遥远陌生。我人生几个重要的阶段都有滚石的音乐。第一次恋爱的时刻,深夜纽约的暗房,想家时纽约唐人街地下室的卡拉OK等等。但种种以上的叙述铺陈其实并不是关于我。
2010年,因着滚石30年的时机,我们希望能整理出版过去的作品集,提交一份成绩单。于是有了出版《滚石30:1981~专辑全记录》一书的想法。我接下了这本书的编辑工作后,这1500多张专辑和这30岁的品牌是朋友?兄弟姊妹?确实曾让我不知所措。该如何开场?该如何吐出第一句台词?重新抽丝剥茧地检视滚石的30年,该如何客观中立且生动地呈现滚石这个品牌和这1500多张专辑是最重要的课题。
经过各方多次讨论,从这1500多张专辑中,由多位特约顾问和编辑通过专辑创意企划、业务销售,对流行音乐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与意义和艺人重要转型和突破各层面,从1981年到现在所出版的专辑部分页面定出了不同编排版式,依据版式和专辑,同时搭配与该艺人或与该专辑相关的照片和相关收藏,其中包括许多非常珍贵和极富情绪的照片,还有目前已绝版该年份关于该专辑当期《滚石杂志》内容等。在专辑选取的过程中,对特约顾问和编辑来说自然充满挣扎和遗珠之憾,但碍于诸多客观因素,如资料素材和版权取得,我们尽了最大努力但最后也必须妥协。这当中包括70张专辑封面未能出现在书中,在附录中以列表方式列出。
书中所出现的专辑编号含义分别是:RR/滚石台湾黑胶、RC/滚石台湾卡带、RD/滚石台湾CD、MSC/魔岩卡带、MSD/魔岩CD、SRD/滚石中国CD、ROC/滚石香港卡带、ROD/滚石香港CD、RSDIN/滚石新加坡CD、RDSM/滚石马来西亚华语产品、RCM/滚石马来西亚马来语卡带、RDM/滚石马来西亚马来语CD、RKLD.RKCD.RLPD/滚石韩国韩语产品、GUT、TAN/滚石风云发行产品。
制作人名单部分均是滚石资料中心和编辑从一张张实体专辑产品上抄录下来的,但诸多专辑由于年代久远,许多缺漏的资料却也已不可考。
本书的编辑过程十分复杂繁琐,有许多耗费眼力、时间、心神的手工细活。30年来的大量资料经过两次办公室和资料中心的搬迁,保存下来非常不容易。这本书要谢谢滚石唱片在资料提供和版权法务确认等方面的全力支持,滚石资料中心所支援提供的滚石历年专辑资料、照片、图片、新闻简报、印刷品、海报等等。这几个月多次进出资料中心,翻箱倒柜地翻过来又摆回去,谢谢美雀多年来锲而不舍的整理和收藏。谢谢本书助理编辑——去年才刚出校门的陈欣妤——将30年来滚石海内外曾发行出版的这1500多张专辑按年份重新整理出来,一笔笔将专辑文字资料和封面对应起来重新建档,同时确认和补齐专辑缺漏的资料等等这些需要高度耐心和细心费时的工作。本书的美编萧紫臣也是非常年轻的设计师,自告奋勇毛遂自荐地一肩扛起这比她年纪还大的唱片公司的作品集的设计工作,这么多历史久远的专辑封面,都经过她的美化。谢谢唱片公司辛苦的实习生花了一整个夏天将所有专辑封面电子化,谢谢端端对这本书的用心和用情。谢谢本书所有的贡献者,书中所出现的许多照片、手稿、信件和文具等均为私人提供,这是过往滚石人、滚石前员工翻箱倒柜所提供的私人收藏。
自己在编辑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便一首首哼唱了起来,从前小时候不懂的歌词,现在重新有了体会。从整理每一张专辑中似乎同时给了自己一个奢侈的机会细细从头走了一遭。过程中我看到了科技发展的轨迹,科技如何影响唱片专辑封面设计、摄影甚至是纹理和质感。艺人宣传照从胶卷底片、正片、相纸、专辑设计手稿、手绘插画、演唱会舞台设计蓝图、传真等等充满存在感的纸本,到现在所有的影像、摄影、音乐所有的心血都可浓缩在一张薄薄的光盘里。越接近编辑尾声越发现《滚石30》这本书不只是关于滚石,这30年来的1500多张专辑同时也是过去30年台湾流行音乐和文化发展史的缩影,也是这许多当年爱音乐、相信梦想,充满热情与勇气一脚勇敢踏入台湾流行音乐这些唱片音乐人的青春,是跨时代的集体回忆。
每个人对自己过去30年相信都一言难尽,更何况一个台湾本土唱片公司的30年。我们尽力及很有诚意地和各位分享滚石的30年的全记录,相信每个人对于滚石所出版的专辑和音乐都各自有不同的体会、角度和心情,就像Akibo说的“那几乎是每一个人的青春岁月,当你听到一些歌,你就会想起当年的某些故事、某些情节、某些回忆、某些发生在周遭的事和当时的心境。”希望你们也能以这种心情看待这本书。这本书只是个引子,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为台湾流行音乐、为滚石写故事。本书资料如有缺漏或错误也请不吝指正。
滚石30正值壮年,滚动的石头永不生苔,继续摇滚吧!
段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