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一个写顽童和野孩子的大师。

2018年2月26日星期三,有阵雨(6-11℃)。

余华的作品从《活着》开始,接着是许三观的《卖血》、《兄弟》。我自认为浅薄,但我读过他的三部经典作品,读不读《在细雨中呼喊》都无所谓。直到最近听高元宝教授说起这本书,才发现余华的作品真的都是不容错过的。

余华被称为1980年代后半期的“先锋小说家”,他们的叙事风格和语言形式带来了中国小说叙事和语言的一场“革命”。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在1991发表的第一部小说。以名叫孙广林的第一人称叙述者,透过时间的隧道,我们又可以看到一大群青梅竹马,他们是五六岁到十五六岁不等的乱糟糟的孩子,懵懂无知的少年,向人们展示了儿童少年的世界。

这部小说描写了许多年轻人对友谊的珍惜。那时候成年人最怕政治迫害,经济困难,文化生活匮乏。年轻人不关心这些事情。让他们兴奋的是友情,让他们难过的是友情的破裂。例如,与孙的兄弟和苏羽的友谊,以及后来与的友谊,都成为那个长期被忽视的少年的温暖回忆。

至于“性”,小说如实描写了年轻人(主要是男生)对“性”的无知、好奇和惊心动魄的“探索”,包括自我谴责带来的恐惧和“探索”后对惩罚的恐惧。余华在这方面的描写非常大胆,甚至有些出格。但他并没有沉迷其中。随着成长的继续,这个阶段自然会过去。

除了年轻人的友情和性意识,余华还通过年轻人敏感的内心反映了那个时代家庭成员间“亲情”的丧失和扭曲。整部小说以家庭中的局外人孙广林独特的精神感受为主线,以其父孙为中心,书写了一个三代严重扭曲的家庭关系。

在孙广林眼里,他的父亲孙无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恶棍和无赖。他上有老下有小,但对三个儿子的爱很少,对父亲孙有元的孝心很少,对妻子缺乏基本的忠诚和尊重。他与村里的一个寡妇通奸多年。

他的哥哥孙广平也不擅长这个。他曾经把“我”打得满头是血。“我”向父亲诉苦时,划破了弟弟孙光明的脸。然后他们串通好了,说是“我”先打了他弟弟,最后他弟弟好了,而“我”被他爸爸狠狠打了一顿。

细雨中哭泣的“我”总是伴随着孤独。当我六岁时,我被送走了。和平几年后,因为养父自杀,养母再次被抛弃,回到南门,却始终是外人。余华的伟大之处在于通过孩子的视角来反映整个时代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