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路阅读、末世、基因和因果——读《发条女孩》有感
最近迫于现实生活各方面的压力,匆匆看完了电脑核网某电台节目推荐的科幻小说《发条少女》。吃了之后意犹未尽,来分享一波感受。
记得机核网电台那一期的内容是关于“赛博朋克”的主题。第一眼听到《发条少女》的书名,觉得这是一部关于在钢铁丛林中爱上一个人造少女的迷人作品,于是抱着玩味的态度翻开了这本书。没想到,刚看完第一章,就被故事独特的世界观吸引住了。从那以后,我每天晚上花一个小时看五六章。今天终于看到了故事的结局,合上书,抬头满意地叹了口气。
我有点“穷讲究”。我在做“考证”的时候(其实只是玩票的事情,远没有严肃的考证党那么严谨),会查阅很多相关资料,尽量详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及其背景。但在阅读的时候,我会尽量回到作为读者最纯粹的状态,不去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去考察作者的创作经历,单纯的去享受作品带来的精神体验。
我读《发条女孩》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直到读到小说最后一章的最后一个字,我对这部作品的相关信息和作者的身世一无所知,甚至连作者姓什么都不记得了。像一个饿了两天的内特,跌跌撞撞的出了门找了家餐厅,迷迷糊糊的点了一份炒菜,狼吞虎咽的吃了下去,然后摸了摸自己鼓鼓的肚子。刚才觉得菜真的很好吃,才想起来感谢厨师。
那么,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制作我们的《发条女孩》的主厨:保罗·巴希加卢皮(paolo bacigalupi),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老大哥,是当代科幻界的新秀作家。2005年,他开始在科幻领域崭露头角,作品获奖无数。《发条女孩》是他的第一部小说。值得一提的是,巴希加卢皮先生(以下简称皮先生)大学期间主修东亚研究,毕业后在中国生活了一段时间,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东方背景。
而这一特点在《发条少女》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读《发条少女》的时候,你能感受到皮老师为了写好这本书,在泰国文化上下了很多功夫。无论是故事的背景,还是众生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还是贯穿全文的泰国佛教思想,都给人一种“天然雕琢”的感觉,不会给人一种舞台上的人物都是白人穿着亚洲人的皮囊,在名为“曼谷”其实是纽约的舞台上表演的违和感。对于一个美国作家来说,这是一大加分点。
回到正文,先说作品本身。
正如我前面提到的,发条女孩出现在介绍CNNC赛博朋克小说的节目中。但其实相对于赛博朋克,《发条少女》更应该叫“生物朋克”。虽然她也有大规模垄断企业、贫民窟生活、暴力蔓延、社会秩序崩溃等赛博朋克元素,但小说强调的是人与转基因动植物、自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计算机或信息技术的元素很弱,没有像其他赛博朋克小说世界观那样人人都能“插管”的高科技。
故事开头,主角之一的安德森(某外企负责人)(提前剧透,文中大致有四个主角)在曼谷街头的一个水果摊挑选水果。没有电子支付,没有AR/VR投影,没有酷炫的机器人店员。除了几个不常见疾病的名字,安德森和水果摊贩的互动和我们上世纪90年代逛菜市场时没什么区别。但皮先生很快就拿出了他小说的卖点——一种叫做“国茂”的奇怪水果,以及安德森口中的几句关于基因工程的话。这两件事让读者在极短的时间内接触到了发条少女的世界观: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基因改良技术高度发达的世界,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我们让食物链崩溃了~过去很多物种已经灭绝,现在大企业都掌握了基因改良技术。
这样,读者可以从安德森对“国茂”的赞美中获得关于世界的信息,同时在脑海中建立起逐渐清晰的世界观,从而激发对后面情节的兴趣。这种“仍然把她的半张脸藏在她的吉他后面不让我们看见”的写作方法,比许多单纯介绍世界观的小说高明得多”...很久以前在一个很远很远的星系里……”。我被这个吸引住了,有了继续读下去的欲望。
继续阅读,接下来的章节带给我更多的惊喜:小说的情节是通过POV展开的——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学到这个专有名词:POV(视点),简单来说就是从多个视角讲述同一个事件。百度的词条里有很详细的解释,但我个人倾向于把这种写作手法等同于“团戏”。同类型作品中印象最深的是《无头骑士》和《忍者黑仔》...太糟糕了,我不小心太过分了。简而言之,这种多角度、多主角的写作手法,可以通过不同主角的手,尽可能多地给出关于整个世界各个部分的细节,比如:
借助安德森的视角,我们可以理解,世界正在遭受转基因技术滥用导致的变异病毒灾难,而人类似乎毫无悔改之意。靠基因改良技术发家的粮食垄断企业还在欺软怕硬,伺机将魔爪伸向泰国的粮食市场。
借助中国难民豪森的视角,我们可以理解世界的残酷,理解歧视和敌意的肆意滋长,理解底层人民的痛苦和挣扎;
借助曼谷执法者“白衬衫”队长贾迪及其下属坎耶的视角,我们可以了解故事中泰国的腐败政局。看似繁华和谐的“天使之城”曼谷早已千疮百孔,各方暗流涌动,觊觎权力。
以发条少女(转基因人)埃米科的视角,我们可以触摸到小说想要表达的最深层的内容:人性、自然、宗教、灵魂——人类改造自然的行为是自然本身的一部分吗?如果一个生物的基因和行为模式完全由人类设定,那么她有“灵魂”吗?人造人的存在是人类文明的进化还是退化?
以这些主角的视角看完这本书,有一种“见他起朱楼,见他待客,见他楼塌”的感叹。因为极其丰富的细节,皮先生笔下的世界有着别样的真实感:化学能枯竭,石油燃料成了上流社会的专属,人们不得不用巨象、扭簧为代表的机械能作为主要驱动力;植物锈病和人体可以感染的变异传染病就像潜伏在人类周围的阴影,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基因改良技术已经成为一项关键技术和稀缺资源。负责能源分配的卡路里公司和拥有基因改良技术的农业公司控制着世界上大部分的资源和财富。随着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城市的命运全都系在不断被海水侵蚀的巨大大坝上;在城市里,腐败已经蔓延到各个阶层,“环境部”和“贸易部”这两个庞然大物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完全无视城市面临的外部威胁...
这些场景虽然设定在23世纪,但给人的感觉却是那么真实,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仿佛一百年后就会成为现实。由此产生的通过纸张传入大脑的压抑感,正是末世题材小说的味道。
除了精彩的设定,文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同样发人深省。在文章中,皮先生借助接近神灵的科学家吉布森,表达了许多叛逆、激进的观点,打动人心。与您分享其中的一些摘要:
吉布森哼了一声:“当人类开始航行的时候,当我们开始在非洲广阔的草原上生火的时候,生态系统已经被破坏了,我们只是加速了这种现象。你说的食物网只是怀旧,没别的。自然。”他表现出厌恶。“我们是自然。我们对自然的每一次改变都是自然本身,我们为生存而奋斗的本性也是自然。我们是这样,世界是我们的,我们是这个世界的神。你唯一的问题是你不想充分发挥你的潜力。完全顺从自然。”
.....“每个人都会死。”医生不屑地挥了挥手。“但如果你执着于过去,你现在就会死去。我们现在都应该是钟表天才。是的,给人免疫疱锈病比保护以前版本的人类要容易得多。只要从现在开始,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完美的适应新的环境,你们的孩子也会从中受益,而你们这些人就是不肯适应环境,你们执着于所谓的人性。而你现在对人性的认识,不过是千百年来随环境进化的产物,现在却如此固执,执意拒绝进化,固步自封。”
…吉布森弯下腰:“哦,你当然不是,但你对我来说永远不会没用。我们的兽灾生来如此,生生不息,从来都不是可以随意驾驭的木头机器。他们有自己的欲望,有自己的进化需求。它们必须变异,适应环境,所以你永远不能离开我。如果我死了,你会怎么办?我们已经把恶魔送进了这个世界,而你的守卫城墙正是我的天赋。大自然已经改变了。虽然自然现在确实属于我们,但当我们被自己的创造吞噬时,那将是多么富有诗意啊?”
说完发条女的优点,再来说说她的缺点。许多读者批评发条女孩的故事拖沓,逻辑不一致。我不能同意那件事。发条少女的剧情格局真的很小,但是不拖沓。人们所谓的拖延感,其实是受到了小说POV的写法的影响。同一主角的行为因频繁的视角切换而中断,给读者一种情节“停滞”的错觉。但是,如果你真的完整的看完全文,你会发现,每个人的行为就像一张被倾倒的多米诺骨牌,不断的蔓延,扩散。最后,* * *同构成为城市命运终结的画面——《孽债》。皮先生通过小说中主人公的行动所产生的蝴蝶效应,完美地诠释了泰国佛教中“因果报应”的思想。当结局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时,读者就像一只已经分段爬上迷宫,被人用脖子提起来在半空中鸟瞰迷宫的老鼠,看着迷宫中每个主角的命运因因果而错开、螺旋,最终达到戏剧冲突的高潮。这种豁然开朗的阅读体验,足以一扫剧情“停滞”给读者带来的疲惫。
当然,我也不能一直吹嘘《发条少女》的彩虹屁,这部小说缺乏逻辑的问题确实存在,尤其是小说接近结尾的后半部分...但因为我们一开始就说过不会剧透关键情节,所以这次就不说了,好奇的游客可以自己体验一下。
最后说个题外话。不知道为什么,看完小说的结尾,脑海里出现了一个与小说完全无关的人物——奇诺之旅中的奇诺。
在我脑海中形成的画面里,基诺独自坐在废弃公寓顶楼的阳台上,摆弄着光脚淹没城市的汪洋。一轮新月从远处缓缓升起,海鸥在她面前的水面上啁啾...这些元素的组合,一座空城,一个小小的旅人,大概就是我心中所谓的“浪漫”的定义吧。
Q 'Fang先生的神秘主义小屋将与您畅聊科幻小说、民间传说、宗教、神秘主义和ACG的有趣话题。下次见~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本文首发于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的《九方先生的神秘小屋》。来说说有趣的玄学相关话题吧。欢迎来看我~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