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教育残酷?
很多年前,我还在故宫的时候,我妈写我女儿不到六岁,不知道亲生父亲的性格已经变得有点乖戾。比如她会把一锅开水慢慢倒进一个小鱼缸里看着鱼拼命挣扎没有出路,最后被烫死。母亲对此充满忧虑,老人在这种纯粹的童年游戏中看到了残酷。这让我突然大吃一惊,我隐约意识到,人类的残忍几乎都有一个游戏的表象,而大多数游戏都埋藏着一个残忍的本质。
当然,我得原谅我的女儿。一方面可以说她年幼无父,还没有获得文明社会的一些宗教护理教育。她只是在重复早期人类的原始野蛮行为。另一方面,我想起了我在那个边城的艰苦童年,以及我在这个国家所受的一切残酷的教育。在大人还在主持或者默许各种变态残酷的游戏的时候,我真的很惭愧去谴责一个孩子。
我四岁就进入了那个著名的十年,所以我天生就是个野孩子——没有幼儿园正规的学前教育,自然缺乏任何教育娱乐。乡下孩子教我的第一个游戏是在田里捉蟾蜍。然后用泥巴糊一个小窑,里面铺一层生石灰,用泥巴把蛤蟆封住,上面留一个小洞,注入冷水。生石灰遇水发散,产生极高的温度。在蒸汽袅袅中,一阵阵“嘎嘎”声由强变弱。蒸汽无声地散去,泥窑被打开了,但癞蛤蟆丑陋的皮肤却被完全剥掉,露出了如初生婴儿般晶莹剔透的胴体,在死亡中呈现出一种纯粹的美。
最初是谁发明了这么残酷的游戏?游戏来源于模仿。孩子在模仿什么?
二
几年来,我几乎一直在重复的一个梦是,我站在深秋的蓝天下,一丝不挂,手忙脚乱地为冬天收集阳光——那时候的冬天太冷了。我看到夕阳越过高墙,夸张地把我的影子贴在对面的墙上,而电网的投影刚好越过我的脖子,使我的头在墙上的画面上,像一颗摇摇欲坠的野果挂在枯死的藤蔓上。
那一刻,我开始知道,残酷的现实往往需要一颗残酷的心去适应。这曾经真实的一幕,因为其令人不寒而栗的起点,在以后平淡的生活中被复制成一个长久的梦影。回顾过去,我试图找到我对残忍视而不见的根源——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把恶行和暴力视为情有可原、不受惩罚的正常生活?
六岁,是的,我六岁的时候是一年级学生。1968的初秋。放学后,一位血气方刚的老师把扫帚打散,给每个孩子一根竹签。然后排队打强盗。当我们的武装童子军来到小街时,小偷周围的村民开始欢呼和大笑。小偷被罚站在水泥圆管上,衣衫褴褛,裤子垂在膝盖上,好像刚从田里回来,脚边放着一双草鞋。这些细节我记得很深,因为我们的身高只能到他的脚踝。大人们不停地喊着“打啊,打啊”,于是镇上的狂欢开始了。
村子里的孩子年龄从6岁到16岁不等。在大人的鼓励下,他们第一次能打大人,都兴高采烈。中年小偷像被无数竹枝抽了陀螺一样,在水泥管上来回穿梭,仿佛是一场无休止的舞蹈。事实上,他无处可逃,所到之处,只是驱赶更密集的鞭笞和噪音。我清楚地记得他的小腿——粗糙带泥的皮肤,渐渐地由红变紫,渐渐地又肿又白,像一个半透明的萝卜。他不停地嚎啕大哭,绝望地手舞足蹈,汗如雨下,眼里流露出死亡的寒光。我挥了几下手,然后因为害怕而悄悄停下来,而大人和小孩还沉浸在他们精彩的游戏中。最后,我看到他的喉咙嘶哑,只有嘴唇无声,身体像失去平衡的风筝一样颤抖,在极端的打击下砰的一声倒了下去...
围城期间,我们已经从大人们的诅咒中得知,他只是在试图偷裁缝铺好的三尺布时被抓了。他是一个来到乡下市场的农民。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一直对此深感内疚。我总觉得他要和我一样面对人生的寒冬,他的孩子还一丝不挂。他真的没有钱给和我一样大的女儿增加一缕温暖。这时,他看到了致命的三尺布。每次想起这张照片,内心的痛苦都在加深。此时,我突然泪流满面,我隐约可以确认,这就是残酷教育的起点。
三
残忍,很多时候很难分清其善恶本性。我们在一个满是蚊子的房间里,关好门窗,点燃毒气,彻底消灭害虫。没有人会质疑这样的行为。老鼠呢?它传播疾病,窃取食物,当然应该灭绝。至于灭绝手段,一般不会追究。
当我大约十岁的时候,我妈妈把我送到了一个煤矿。当时父亲被打倒后正在遭受各种体罚。他的同事不堪忍受自杀了,我妈担心他绝望,送我去陪他,于是我开始生活在真正的工薪阶层中。那时候煤矿老鼠很多,每天死去的井下工人没有娱乐,杀老鼠成了他们的休闲。
他们用各种聪明的方法活捉了这只老鼠,然后把生大豆塞进它的直肠,缝合了它的肛门。黄豆在体内膨胀,痛苦的老鼠在被释放后开始疯狂的四处奔跑,闯入熟悉的家园,撕咬同类。一场大规模的食人,壮观而刺激,比任何毒药都要惨烈。或者用浸过汽油的棉花把老鼠尾巴绑起来,点燃后放掉,然后看着火球快乐地奔跑。对于这令人震惊的一幕,我常常感到一种刺骨的恐惧。因为厌恶和仇恨,他们如此折磨老鼠——是否代表了人类的正义?
人类自相残杀怎么办?纳粹对犹太人的厌恶,导演的屠杀,与此无异。我们以前对所谓剥削阶级的痛恨,似乎不亚于此。李改吾,我老家的人,土改时被愤怒的农民关进笼子,放在火上烤死。我们分享过那种灼痛吗?这是多么漫长而痛苦的死亡啊。如果我们看看惩罚的历史,了解年终和幽闭恐惧症的意义,我怎么能相信种族的合理性呢?
四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对敌人的温情就是对人民的残忍——而这种政治伦理一直主导着我们的社会生活。被党员奉为金科玉律的英雄格言,要求我们对同志要像春天一样温暖,对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我们知道,情感是人性的基本要素之一,佛陀称之为众生。无情,意味着我们只需要服从政治立场,摆脱人类的底线思维和本能的同情心,就可以用一切手段惩罚一切异己和敌人。
当我们很难真正区分自然界中的益虫和害虫时,如何正确区分同为人类的自己和敌人?所以最后的选择和解释只能归于权力。当最高当局宣布麻雀为害虫时,这些无辜的生物将被全体人民驱逐。鸟儿的天空突然萎缩,它们被屠杀,在逃跑的路上一群群疲惫不堪。鸟都这样了,人怎么会自卑呢?让我们回顾一下整个20世纪。我们曾经称之为敌人的人中有多少是十恶不赦的恶棍?这些可怜的老师、战友、亲人或邻居,从来没有经历过人间的残酷,早晚死于大自然的深刻和艰难。
1976我是一个小镇的初中生。那一年,这个国家充满了各种内涵的泪水和笑声,这一年后来被历史学家们视为可以日期的一年。那年冬天,我们被组织去参加一个公正的审判——枪决一个名叫杨文生的反革命分子。在那些模糊的判断中,我们隐约听到,不杀不够愤怒的人的罪名是,在逮捕了上面的四个人之后,他根据传统言情小说的推理和经验,坚持认为这是一场宫廷政变。他不断发表演说,到处张贴大字报,反对中国中央,号召人民继续为毛辩护,坚决反对走资派复辟。在此之前,他是小镇上有名的造反派,当然也迫害过一些基层干部。
当时的死囚区基本保留了古代的形式,人们被鲜花捆绑。宣读判决后,他们被插上写有指控的尖木签。当我看到削尖的木屑刺进他的后衣领时,他疼得咧嘴笑了,却喊不出来。我们一些勇敢的孩子骑着自行车追赶囚车。在郊区的田地里,他被拉下来踢在冻土上。刽子手熟练地在他背部一米范围内开枪。他突然倒了下去,蜷曲的身体挣扎了几下,就永远沉默了。枪声似乎在山谷中回荡。无数男女老少都在看着,杀人真的就像是这个无聊社会的婚宴,死者的血只是变成了供大众品尝的盐。一个成年人把尸体翻过来,解开衣服。我们惊讶地看到,左胸的弹孔还在流血,最后的热气蜷缩在冰冷的大地上。
一条命就这么送走了。在那之前,北方有个叫张子欣的女人死得更惨。这两个人名字一模一样,但作案内容却完全相反。可以说,张死于她的智慧和清醒,而杨死于她的愚蠢和固执。问题是,他们都是那个时代敢于坚持自己思想和表达的人——不管后人如何评价他们思想的对错。除了思考和表达,他们没有组织叛乱,杀人放火。是的,他们被他们的话定罪了。言论自由是任何文明国家都应该写进宪法的公民权利。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可怜的权利,张成了一个悲剧英雄,而杨永远是一个小丑。
人在这个世界上偶然擦肩而过,因为五官六欲所能感受到的暂时的快乐,很多时候难免对生活产生贪念。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与其他物种竞争生命的机会和空间。这种恶是基于本能的,我们往往无法批判——毕竟舍生忘死的宗教精神,是圣人和英雄的情怀。但是,如果轮到人、种族、民族去争夺生存,必然会遭遇彼此的算计、杀戮和战争,那么人性的底线是什么?在个人主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冠冕堂皇的旗帜下,我们能不择手段地放纵暴力而不担心末日吗?
当我带着这样的疑问去权衡个人经历、亲友往事和所谓的民族史诗时,往往会陷入深深的困惑,不知道伦理的抬高应该定在哪个尺度上。草人崇拜天地,就是要学会敬畏。远离厨房的君子,要有担当的心。害怕是害怕,不甘心是培养爱。如果每个人都知道恐惧和爱,也许我们不需要宗教,我们可能是神圣的。问题是,身处一个无神论的国家,当科学原教旨主义被宣扬为普世价值,当革命的造反、起义、起义、洪秀全、李自成都被描绘成英雄传奇,我们还怕什么?世间的一切法律如何遏制原本潜在的、反复鼓吹的恶毒本性?
1949我父亲,一个小地主的儿子,为了逃离乱世,投身新政。他的家庭被土改搞得满目疮痍,但他却成了另一个县的英雄。父亲对过去的回避,就像一个暮年落魄的老人,害怕遇到年轻时深爱的爱人,但他的故事还是从一些幸存者的记忆中打捞出来的。在那个嗜血的年代,他的背景要求他更加残忍,以免被怀疑他的忠诚。我相信,当他设计诱捕和杀害山野那些凶徒,处决像他父亲一样勤劳、富有的地主时,绝不是他当初的选择。他不傻,他不会相信自己那一刻的残忍代表了正义,但他清楚地知道,哪怕偶尔表现出一点温暖,也会成为别人对他残忍的充分借口。就像那些加入帮派的小弟们一样,要先杀人,以示坚定和忠诚——他别无选择。
平定长暴动后,他领导的匪团一天活捉了十几个俘虏。县里下令派到市里,他只带了两个下属。歹徒被绑在一起,串联行动,晚上走进一片荒凉的危险,极有可能被歹徒抢劫。他的一个手下建议杀死囚犯,并向他的上级报告说,匪徒逃跑了,被他们处决了。他是老板,他要承担责任。为了自己人的安全,他不得不默许——下属先把绳子解开,让土匪和俘虏认命逃跑。他们三个会在月光下杀死那些零散的生命,从他们的神枪下逃出去的大概已经不多了。
这就是革命所需要的残酷——我们的领袖已经用一系列排比句向我们解释了革命的确切含义——“暴力行动”早在我们的童年,这句惊心动魄的语录就被谱成了流行歌曲,全国回荡着它恐怖的回声。野蛮的旋律中,孩子们优雅地挥舞着皮带,殴打出身不好的同学,逼迫老师吃屎,洗劫民宅,杀害无数无辜。在我这一代人里,估计很少有人会被鲜血冲昏头脑,因为在我们十几岁的时候,眼睛里早就充满了淋漓的鲜血,早就习惯了很多生命的残酷。
六
我常常在想,残忍是基于无知还是仇恨——暂且排除被迫的残忍吧。除了这两种,还有其他原因吗?读完母亲的信后,我想起了女儿年轻时的故事——我和她短暂地相处了一段时间。
一岁多的时候,她还是一个和不认识的人相处不来的孩子。当我的父亲,一个路人,面对她的哭闹完全束手无策,只好把她抱到鱼缸里。果然,她很快就被那些妖艳扭曲的鱼吸引住了,不哭了。首先,她眼泪汪汪地睁大眼睛,转动着那条沉默的跳舞的鱼的瞳孔。鱼累了,一动不动,她就开始伸出小手,拍打鱼缸,兴风作浪。鱼儿们吓坏了,又到处乱跑,然后又恢复了平静。女儿又去拍了,鱼又跑了。女儿终于泪流满面,笑了。她可能意识到自己可以捉弄这些看似天仙的小精灵,并以此为荣。
当这个游戏多次失去新鲜感后,她开始表达进一步的要求,并指示我抱紧她。她甚至直接把手伸进鱼缸去抓那些在路尽头的鱼。她似乎完全相信这些弱小的动物不会伤害她,她有点鲁莽。假设是一只蝎子蜈蚣——是什么体验让一个孩子本能地分辨出这种把戏的安全与危险?一个人的天赋是否有能力从身体的美丑来区分安全和好恶。鱼徒劳地挣扎着。她如愿以偿地抓到了一条小鱼。鱼惊恐的扭动让她有点害怕的把鱼扔到地上。这条鱼像机器人玩具一样跳了几下,然后就躺着不动了。她开始咯咯地笑。
从这一系列动作中,我可以看出女儿和我一样喜欢鱼——一种没有根的爱。但这种爱的体现就是互相折磨——一个小小的残酷的开始。在成年人的关系中,我们习惯了这样一种由爱情引发的折磨,以及它发展到极致后的残酷。就像米兰·昆德拉在她的小说里说的那样——他们彼此相爱,却把对方送进了地狱。这种因喜欢或爱情而生的残忍,真的很不可思议,但却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就称之为“抒情的残酷”。
七
“整风”一词在现实生活中的诞生和消失,大约只有半个世纪的历史。然而,这个看似并不刺耳的词,却着实蹂躏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心灵很久,以至于我们今天仍能窥见残存的阴影。
我们这一代人几乎从小学开始就被这个词恐吓绑架了。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它的来历。不知道是延安产的,一度让我们老一辈革命闻之色变,甚至抹脑。但当它频繁入侵我们童年的领空时,我仍然心有余悸。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国家的教育规划者要把这种成人政党斗争的残酷方式介绍给幼儿。我只知道,作为一个孩子,我每学期唯一要恐惧面对的运动就是整风。所谓整顿学生,不过是用同样的恐吓和利诱手段,让一群天性单纯的孩子学会如何背靠背的互相拆穿。虽然那些报道的内容在今天看来很可笑,但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已经播下了人性恶的种子。当你看到一个曾经信任的孩子,突然背过身去,举报你们一起做的调皮事,你不禁觉得这个世界和人都是险恶的。伴随背叛和曝光的,还有批评和嘲笑。每一个孩子都会在这样的相互撕咬和报复中丢面子,人类最初的尊严和正直也会崩塌,被成年人的狡诈和以邻为壑所取代。
我还记得我初中的一个女同学,漂亮温柔,一头齐腰粗的黑辫子。也许只是因为我爸妈是省城人,他们在思想和感情上比我们早几天。在一次整风运动中,她被最好的朋友,我们班的另一个女同学举报,说她亲口说她喜欢看一个男生水汪汪的眼睛,经常梦到那个男生。
一个女生的大义凛然的报告,我们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只见这位无辜的女同学在一瞬间的惊愕之后,脸色突然苍白如遭雷击,顿时满脸通红,将自己埋在桌下放声大哭。他的哭声就像被谋杀的女人一样凄凉绝望,让我们这些暗恋的少年开始明白。一个13岁的女孩就这样在脑海里刻下了耻辱的红字,再也无法在这所学校生存。她的家人只好让她辍学,寄养在武汉的亲戚家,后来早早结婚,成了卖早餐的家庭主妇。美丽的容颜和纯真的青春都过早地消逝了,谁还敢再寄希望于孩童般的友谊?背叛,举报,出卖,甚至故意给对方设陷阱,是我从小到大不得不防范的世界。什么样的祖国想要她的孩子?在一个本该年轻的年纪,却要学会如此残忍的生活。当今社会,我依然能感受到无处不在的不安和危机。其实大部分都是早在小时候就被教育形成的勾心斗角和危险。
在1976之前穿越只是拜访的时候,我的记忆里总是充满了挥之不去的热血。
我记得在我大约8岁的时候,当我经过CCBA王营区的黄昏庭院时,我突然看到几个镇民在背后砍下一个农民的手,挂在一棵梨树上。当时梨花盛开,空气柔和,但农夫的尖叫声响彻天空。绑他的绳子穿过树枝,卷进了另一个人的手里。那些人每喊一声“别说了”,就拉一次绳子,这样农民的脚离地就会高一分,吊臂撕裂的疼痛就会加重一分。
农夫完全沉浸在花丛中。他满头大汗,脸色苍白如梨花。他用痛苦挣扎的颤抖的叫声把香味震得满地都是...我怔怔地盯着这张照片,至今无法理解,要用怎样残酷的力量才能把一个陌生人拉上天。
我当警察的时候,一个老警察津津有味地告诉我——这种绑起来悬着审问的时间不能超过半个小时,否则嫌疑人手臂终身残疾。我被他善意的通知吓坏了,我又想起了童年的记忆,想起这些人类这些年总结出来的经验,我暗暗心寒。
但是这种折磨真的结束了吗?1988在特区某派出所,因为协助办案,我不得不再次面对另一个类似的场景。经验丰富的导演,用一副生铁“泥手铐”,用“苏秦携剑”的方案,把一个嫌疑人吊起来——一只手从肩到肩,另一只手从腰到背,强行连在一起。嫌疑人被罚跪在地上,局长让我监视他。刚进道观我很难插手。我只能眼睁睁看着嫌疑人快要晕过去,然后喊局长松开手铐,然后双手换另一个姿势继续挂电话。
我不是一个生性残忍的人,怎么能面对这样的事件,虽然有同情心,却视而不见?以后,当我成为一名囚犯时,我经常反思这一点。我发现我们从小接受的残酷训练已经磨出了一层老茧。这个冷酷的茧日复一日地蒙蔽着我们的良知,让我们对人类的苦难逐渐麻木。
另一方面,我们内心的懦弱大于残存的怜悯,我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去改变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制度。面对酷刑的哀号,我不敢阻止,这是对我当时体制的投降。一件衣服已经按惯例遮住了我的良心,它短暂地让我认同了它的神奇。
所以,当有一天另一个同样制服的前同事打我额头的时候,我自然无话可说——我和他没有个人恩怨,只是相似的教育驱使他把我当成了敌人。
隐藏在无数残暴背后的领袖是谁?他们是传记史书中世代相传的残暴官员吗?还是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天生就含有这样一种残忍的毒素?
九
我们这一代人接受的启蒙教育,基本都是从仇恨开始的。老师们给我们发明了一个“邪恶”的旧社会,让大家天天叫苦不迭地唱歌——在旧社会,我妈被鞭打只能哭。然后现在要拿鞭子抽敌人,于是少年的暴力和残忍被点燃。最后会蔓延到整个社会,以至于污染到今天的世界人民。
当收容所的管理者可以指使被强行俘虏的平民互相折磨致死,当街头城管人员可以围追堵截随意拍照的小贩甚至随从,当军人可以开枪打死学生而不感到内疚...,这种无视人良知的恶行,不就是整个社会的教育方向造成的吗?
今天,当我还能在网上看到一大批仇恨日本、攻击台湾的愤青,每天叫嚣着用核武器奸杀、摧毁他们心中的所谓敌人和汉奸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悲凉。这些孩子不知道文革很久了,甚至不知道1989。他们似乎没有接受过我们当初的野蛮教育,但他们的残忍心态从何而来?假设一代恶政真的赢得了他们的支持,那么这个国家真的不知道会给世界和人类增添多少不可思议的罪恶。
显然,某种残酷的教育制度一直在我们的社会中秘密流传。酷吏暴民愈演愈烈,恶之花根本源于人性。学会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和残忍是如此容易,但传播爱却是如此困难。每当我想到这种可怕的前景,我就觉得夜晚的宁静是处于危急关头;在我看不透的黑暗下,这整个城市贪婪欢乐的瞬间让我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