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一提上学就难受?
青少年面对压力紧张时,容易出现头痛、胃痛等不舒服的表现。家长可以学习如何妥善处理,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学校。小云,女生,13岁,初中一年级。新生入学不到一个月,小云就开始多处不适,最后一个月甚至无法上学。爸爸妈妈痛心地说,初中之前,小云一直是个很快乐的孩子,学习成绩也很优秀。初中开始,小云凭借自己的实力考上了一所著名的中学。这也是小云很喜欢的学校。她以前在这所学校参加课外班。她喜欢这里的一切,这里有很多熟悉的伙伴。但凭借他们的关系,父母擅自安排小云进入另一所中学。父母以为是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于是自己做了决定,基本没有征求小云的意见,决定让小云进入这所更有名的中学。这所学校在管理方面很特别。所有的孩子都住校,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一整天的日程都很紧。小云从一开始就抱怨她不想住校。爸爸妈妈坚持让她住,以为过段时间她会习惯的。不久,小云出现了颈部不适和头痛。后来,他抱怨胃痛,脚跟痛,甚至胸痛。他气喘吁吁,全身都是荨麻疹。老师很着急。她上课的时候给爸爸打电话,让他带小云去看医生。爸爸马上带小云去最好的医院做了全面的身体检查。奇怪的是,没有发现问题。爸爸也觉得女儿这么小,不会得特别严重的病吧?更让爸爸妈妈困惑不解的是:如果他在家不上学,小云好像没生病,什么事都没有;到了学校,觉得不舒服;后来,我连学校都不去了。一提到上学,我就浑身不自在。我到处感到不舒服。因此,小云上个月没来上学。我妈有些犹豫地说:“不知道他是不是故意装病,逃避上学?”但他受伤的样子不像是装的。而且荨麻疹从小到大都没有发生过,最近三个月发生过几次。”爸爸妈妈很疑惑,也有点恼火。关心孩子,担心孩子的未来,不知道该怎么办。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小云表现出来的是遇到压力事件,面对铺天盖地的心理困难时,情绪问题带来的身体不适。如果一个人遇到严重的、长期的、超出个人应对能力的压力,不仅会有很大的情绪反应,如紧张、恐惧、恐慌等。,但同时也很容易使身体发生一些变化,导致身体不适,如头痛、头晕、腹痛、腹泻、哮喘、荨麻疹等。小云来自学校住宿的环境,临床上可以诊断为“适应障碍”。适应障碍是指不能适应一些新的环境或不利的情境,从而产生抑郁、焦虑和烦恼,感觉无法应对当前的状况,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包括心理社会刺激和儿童对这种刺激的异常反应。进入新学校也是如此。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能够适应新的学校环境,以及与新同学、新老师的人际环境。小云从未在学校住过。这一次,他不仅离家在外,而且身处紧张快节奏的学校环境中。小云很不舒服,有情绪反应,间接导致身体不适。从专业上来说,他患的是心身疾病,也可以说是躯体化。儿童青少年与成人不同,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出现“情绪化”和“身体化”的身体反应,这是情绪不适的症状。家长可以这样做——当儿童和青少年出现身体不适的症状时,首先要考虑是否有身体疾病。如果体检没有疾病,考虑心理问题。忽略了孩子可能有躯体疾病的问题,过早的认定是心理问题,可能会诊断错误,可能会延误躯体疾病的病情。经临床检查,医生已排除躯体疾病,家长应考虑到儿童青少年可能因情绪问题出现不适。家长要对这个问题保持敏感,及时识别孩子身体不适是不是情绪困难引起的。心身疾病与癔症有本质区别。家长要明白,孩子的身体不适是“真实”的身体问题,而不是“刻意”或“说谎”的行为。家长需要表达对孩子的理解,向孩子解释身体不适与情绪的关系,打消孩子患重病的疑虑。帮助孩子找到导致其情绪问题的心理压力的真正来源,并考虑如何处理和面对遇到的困难。鉴于小云的情况,她被迫上了一所自己不太喜欢的学校。精神上还没有做好离开家住宿舍的准备,不适应过于严格和限制的学校环境。关键问题是,家长认为“为了孩子好”,会把他们安排在更“有名”的学校,而没有考虑这类学校的孩子是否喜欢,是否会适应。鉴于这种基本压力,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应对。比如休学,等将来心理成熟了再去上学。或者干脆换个学校,去他喜欢的学校。当然,从长远来看,如何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成熟也很重要。促进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增强他们的心理力量,并能够以适当和有效的方式应对困难。但是,这是一个长期的目标,不是马上就能实现的,也无法应对目前学校无法适应的困难。家长最好这么想——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绩是很自然的,但不能忽视孩子喜欢什么、有没有动力、能不能适应新环境等关键因素。既然孩子有躯体症状,除了找医生治疗,还要考虑是否遇到了环境困难,是否有心身疾病的可能。我们要把身体问题的发生看作是孩子在发出求助的信号,去帮助孩子。儿童和青少年很难意识到和理解身体不适和情绪之间的关系,他们不得不依靠成年人的帮助。其实他们会很害怕。小云经常胡思乱想,担心自己是不是得了重病,这让她更加紧张。儿童的心理焦虑会在应激事件后的不同阶段出现。有些孩子的症状出现得早,有些出现得晚。每个孩子的反应都不一样。小云患有严重的应激症状,并有多种身体不适。而有的孩子只有眼睛疼,或者肚子痛等身体不适,家长也要注意。有些家长,为了自己更有面子,或者为了让孩子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一味要求孩子上最好的中学,以为这样孩子才能考上好大学,更有出息。其实孩子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个好成绩,考个好学校。最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的过程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终身受用。家长要关心孩子是否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帮助孩子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为孩子创造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帮助孩子缓解压力,适应学校生活。初中是孩子自己的事,不是家长的事。父母必须把决定权还给他们的孩子。不要为了自己的面子,或者为了完成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强迫孩子服从父母的意愿。家长和孩子讨论,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特点,以及可能就读的各类中学的特点。最后,孩子选择最“合适”的学校,而不是最“好”的学校。这样做,家长会增强孩子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进入中学后会变得更加主动。对于那些不能上自己喜欢的学校的孩子,家长要帮助孩子了解现在的学校,让孩子喜欢自己的学校。如果孩子不认同自己的学校,不爱学校,就不会爱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和快乐学习。当孩子对新环境有美好的憧憬和期待时,就会主动去适应和接受新环境。从小学到初中,是孩子成长的重大转折点。由于孩子明显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以及对许多变化的不适应,家长和学校必须关注这些变化,帮助他们顺利进入青少年的起跑线。以孩子为中心,让孩子觉得自己有主动权,被父母关心和欣赏。这样的孩子更自信,进入中学后对生活和学习的态度更积极,会越来越喜欢学校。家长像这样有意识的提前准备,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尽快走出“初中”的心理阴影,还可以帮助孩子顺利适应中学和未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