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活着》中徐家的复兴梦是什么?
《活着》描述了一系列的死亡,其中傅贵的父亲悲痛欲绝,傅贵的母亲病死,儿子有庆失血过多而死,女儿夏风生孩子时失血过多而死,妻子贾珍佝偻病而死,女婿希尔被水泥板砸死,孙子吃豆子而死。其中,傅贵的父亲、母亲和妻子死于合理因素,其他人物的死亡都是偶然的。
这些人不想死,他们从来不想死,他们都想活下去,但他们就是死了。从意识的角度来说,这些人死于意外是令人遗憾的。事故接连发生,导致徐家劳动力流失,徐复兴的梦想落空。
从无意识的角度来看,为什么徐家会相继死亡?让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错误。过失行为,即未达到预期目的的行为。因为的过错,徐家不仅没有复兴,直接破产,还惹怒了父亲;因为的过错,徐家最后的希望——苦根被活活撑死;因为医院的过错,有庆失血过多死亡,夏风生下孩子失血过多死亡;希尔是因为工地的过错被水泥板砸死的。
这些死亡“刻意疏离了社会背景因素和人物性格因素,因此有理由转向作家余华自身的自我倾向寻求某种答案”。为什么作家需要一系列的死亡?这些错误背后的信息是什么?在精神分析学中,过失行为是“由无意识引起的”。
它们不是不合理的意外和巧合,而是无意识心理过程的结果。“作者让断层一再发生,而且是一种杀戮方式,说明作者就是不想让这些人活着,所以这些人死在了断层里。这些人都是许家复兴梦想的重要力量。没有这些人,徐家很难有昔日的繁华景象,只会悄然从历史中消失。
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原地主阶级为什么而活是傅贵面临的一个难题。在《一个地主之死》中,余华也讨论了新老地主的选择和出路,但都是在《生而为死》。如果傅贵为了物质而活,那他只能走向被龙儿枪毙的命运。傅贵也不敢为物质财富而活。
于是,彻底放弃了外出谋生和复兴徐家的可能,选择了在农村和温饱边缘挣扎。后人的出现,燃起了许复兴梦想的希望。“读了两年,十岁的时候,家里的生活比较好。那时,夏风也和我们一起在地里干活,夏风能够养活自己。”
看到徐家拼命过好日子,作者潜意识里不能让徐家复兴,不能让地主阶级重新过上好日子,只能苟延残喘,不这样就消失了。于是,就有了大清之死,之死,辛酸之死,甚至还有拼命挣钱还债的之死。“傅贵的亲人没死,余华不会罢手的。”
小说中动物的命运也预示着徐复兴之路的坎坷,名羊的被没收和宰杀预示着徐新生代复兴的失败。苦根想买牛,却被吃豆子害死了。在买牛之前,徐家的最后一代已经死亡。最后,傅贵买了一头老牛待宰,这也意味着复兴的梦想彻底破灭。
傅贵年轻时的梦想是祭祖,但破产后就很难恢复了。随着许氏家族在一个又一个的事故和失误中死去,许氏家族的复兴梦想也变得虚幻起来。不知不觉中,作者不希望徐家复兴,不希望穷困的地主阶级过上更好的生活,不希望徐家的复兴梦胎死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