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创作的体验:文学创作中如何给人物起名字?
第一大忌:偏字、怪字。
第二个禁忌:年龄限制。
第三忌:字小音大。
古怪奇怪的人物在文学作品中很常见。随着“易学”、“卦术”的泛滥,在现实中越来越常见。比如我哥有个同学叫“宋?”。没有老师能说“?”点名时。詹字的读音(三声同詹)。再比如,我在一个网络小说里看到,一个人物的名字叫“xi”,发音应该是(一声)和岳(四声),发音和“西岳”一样。但乍一看,你会想当然地认为有一块写着“何故”的木头吗?
如果老师点名读不出来,可以问学生自己。想不起来也没关系,记住人就行了。但在作品中,读者口口相传,后来又改成了影视,演员喊出了“何故”“何故”,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所谓“年龄限制”,就是名字有一些限制年龄的特征。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名字“小”,二是名字“老”,三是笔画太多。
小,紫菱,少强...这样的名字就是“显小”——当少年、年轻人称之为没什么不好的时候,我老了怎么办?在文学创作中,人物的年龄是少年还是青年并不重要,但如果是“穿透式”的人物,或者用于现实的命名,就“有限”了。
显老,同理。比如:做学问,知天理,学墨...很难想象一个活泼的少年,一个苗条的女孩,被人叫出这样的名字,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怎样的违和感。
为什么很多笔画属于「年龄限制」?很简单——笔画太多,字太难写。孩子要花多大的力气才能写对自己的名字?有个笑话说,考试的时候所有同学都交卷了,这里名字还没写。有点夸张,但不是危言耸听。例:我有个老同事,姓“范”。本来这个姓很难写,孩子就取名“祎凡”。哦,我的天啊!就连我这个“职业码字”也不敢说我能用笔写出这三个字。还不错!这样的名字,在现实中,真的是苦了孩子。如果是放在作品里,估计编辑和导演会打人!
至于“小字大音”,最典型的就是以“张”为姓。实际上,那是最后一个名字。没办法。在作品中,必须避免。否则,十个人中十个就要“进化”成“张”了。顺便说一下:这个“封印”是禁忌,琼瑶阿姨已经犯了。好在当时还是个“读书时代”,也不是什么问题。今天,但是...
说到“意境”,武侠作品比较典型。
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武侠小说及其衍生的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名字会与“世界”有点“疏远”。三个特点:
第一,挑起典故。典型的例子:练习着装。梁羽生先生著有《白发魔女传》中的“大夫人”,名字典名为《衣装羽衣》。
第二,使用多个姓氏。典型的例子:令狐冲。金庸笔下的笑傲江湖英雄。令狐,在最初的复姓中,也很少见,更不寻常。
第三,性别特征模糊。典型的例子:陆小凤。古龙先生《陆小凤》的主人公,也是其他几部相关作品中的重要辅助人物。还有——也是古龙先生给的,我们都知道——楚留香。光看名字就容易出现“性别错位”。
武侠小说都是纯虚构的“传说”,类似于“神话”,人物名字都是独一无二的,不仅可以理解,而且相当必要。
名字的“意境”当然不只是武侠作品才有,也是需要的。它确实是普遍需要的,应该存在。
比如我妈有个年轻同事,介绍我试着谈恋爱。漂亮姑娘,北京话叫“建国儿”。后来不了了之。我嫁给了一个商人,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子豪,就说这个名字。儿子长大了,人们可以叫他豪哥。这大概就是香港黑帮片看多了产生的“意境”吧。
再比如,是在我刚拍完的一部东北抗战相关的电视剧剧本里。是“修改”的工作,也就是有了完整的剧本(只是“完成”),我觉得很过意不去。我觉得很糟糕,所以我只是遵循现有的框架,重新开始。剧中有三个虚构的人物,兄妹。原剧本给的名字是“屈大成”、“屈大公”、“屈灵犀”。我觉得《屈》在东北还不够典型,是一个很大的成就。对于为人物设定的“书香小康之家”(不算“书香门第”),显得简单庸俗,也不符合时代(人物生于上世纪初初),与小姐姐的“林西”这个名字也没有对应关系,似乎有点“文化底蕴”我把自己的姓改成了林(东北有很多姓), 并且根据时代特点,我给他们起了个“安”字,大哥“林安康”,二哥“林安泰”,小妹“林安宁”,康泰安宁,分别对应时代,人的出身和他们的* * *一起构成“故事的意境”,似乎更贴切,更朗朗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