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交际花唐颖:一只绣花鞋到了车夫手里拉了一年车。
总的来说,人们往往认为旧上海的交际花是风流场中的尤物。她们容貌姣好,体态妖娆,善于调情,常年生活在那些富官巨贾之中,靠好色之徒支撑,物质生活十分富足,而精神生活却极其空虚。其实是大错特错。
法国作家梅根·特雷瑟德在《爱的秘密语言》中写道:“传统上,真正的交际花不仅仅是漂亮。”。.....历史上很多最成功的社交名媛,修养出众,才华深厚。他们喜欢拥有与个人才能相匹配的权力和影响力。“交际花是一个有秒杀魅力的美女。眼睛是他们的子弹,舞池是他们的猎场,那些有钱人是他们“格杀勿论”的猎物。甚至法国皇帝路易十五也成了交际花蓬皮杜夫人的贵宾。烟花少女不能等同于真正的交际花。巴尔扎克小说《交际花的兴衰》中的埃丝特,大仲马小说《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左拉小说中的娜娜,都只是有钱人的玩物,被称为“交际花”,但和烟花少女没有太大区别,也比不上旧上海最有名的交际花。
当时上海的一些一流酒店,比如大东、东亚、大中华,都是女客人租住的。在国际、金门、华贸公寓等超级酒店中,女性客人档次较高,租期较长。这些光鲜神秘的女人,吃的大多是“青春饭”,有的是上海各大歌舞厅的红* * *;他们中的一些人曾经是虞书三大殿和长塘的名人。她们变好后,被丈夫抛弃,不得不重操旧业,出来招蜂引蝶。有的是离家出走的“金鸟”,在世界的收入牢笼中度过。他们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在黑白之间游刃有余,但充其量只能算是“交际草”,离“交际花”还有一段距离。他们要获得“交际花”的资格还远远不够。
起初,“交际花”是一个舶来的褒义词,不是出身豪门的交际花是不能这么称呼的。“交际花”和“交际草”的严格区分在于是否被认定为“名人”。有人曾开玩笑说:“交际花就像特工,后者以窃取信息为目的,前者以窃取感情为目的。用一句话形容他们,‘交际花’是社交场合的润滑剂和爽身粉,是乱世粉饰太平的五彩流苏。”
文史老作家陈丁山在他的笔记《春申旧事》中,写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交际花,特别引用了这样一段话:“上海交际花之所以出名,始于陆小曼、唐颖;继任者是周淑萍和陈浩明。周(饰)是邮票大王周金爵的女公子,陈()是中华民国驻德大使陈哲清的爱女。其门阀高典雅,盖优于唐(英)、鲁(小满)。从此有了和傅,社会花的价钱也渐渐跟明星流了。”
应该说“交际花”和“名媛”这两个名字在概念上是有很大区别的。一个“名人”必须来自一个有钱有势的家庭。即使不是大家族,她的父亲、叔叔、舅舅也要有相当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威望。“明星”无需受此限制。穷女人色艺俱佳,演几部电影,唱几首情歌,跳几支外国舞,懂几门外语,就能成为明星,在交际场合受到追捧。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唐颖和陆小曼一样出名。他们都是多才多艺,每个人都写了一篇关于婚姻的耸人听闻的文章。陆小曼与王赓离婚,与徐志摩再婚,吃的是“海宁菜”而不是“西点”(王赓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引起轰动,成为话题女王。她推崇昆凌,吸食鸦片,与翁吴锐密不可分,这也招致了许多非议。
唐颖比陆小曼小七岁。她出生于1910。她的皮肤白得像果冻,美得像仙女。唐颖比陆小曼更大方,更洋气,这是当时传播界对登徒子的普遍评价。唐颖的父亲唐乃安曾留学德国,是上海的名医。他的家庭很富裕。的姐姐唐晚年回忆说,小时候家里有四个厨师,各司其职:两个厨师(一对扬州夫妇)负责做中式点心,一个厨师负责做西式点心,另一个厨师负责做大菜。这一点可见一斑。她们的姐妹去参加舞会,她们的装备很贵。珠宝就更不用说了,一双精致的绣花鞋就值200个雪花。那时候拉黄包车的“骆驼祥子”,一年到头辛辛苦苦,连自己的一只绣花鞋都难挣。他的生活奢侈得惊人。
好马配金鞍,美女的打扮怎么会不如别人呢?唐颖有十个镶金的行李箱,柜子上挂满了昂贵的皮衣,穿不坏。唐回忆说,她的姐姐非常注意打扮。即使呆在家里,她也要一天换三次衣服,早上穿短袖毛衣,中午穿旗袍,晚上家里有客人来访时穿西式长裙。当时的旗袍是宽边卷的,卷边上绣着各种图案。唐颖最喜欢的旗袍有100多只蝴蝶在滚边上飞舞。它们是用金银线绣的,纽扣闪闪发光。它们都是红宝石。可以说,衣服和饰品都是法国贵族小姐们的,唐颖也不缺。
唐颖有一个裁缝。她有杰出的记忆力。每次逛街看到新衣服,她都觉得不够买。而是把款式背下来,回家后画个图案,在一些细节上做些巧妙的改动,然后命令裁缝用最好的料子做出来。穿这种衣服的唐颖绝对不用担心和任何名人“撞衫”。它的时尚前卫程度是别人比不了的。
在女权薄弱的年代,唐颖生来幸运,足以让别人羡慕。她的父亲比宋氏姐妹的父亲宋嘉树还要好,后者也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唐家和宋家一样,是标准的基督教家庭,所以不是重男轻女,而是有点重男轻女。唐颖有幸在西式家庭氛围中长大。她十六岁进入社交圈,参加只有成年女孩才被允许参加的社交活动。她不知道被传统道德束缚是什么感觉。
唐颖毕业于中西女子学校,该校后来改名为圣玛利亚女子学校。总的来说,张爱玲是唐颖的校友和学妹。唐颖的中文和英语都很好。他唱功和昆曲都很好,演技一流。他的成就非凡。他曾多次以票友的身份登台演出,获得满座。
1927年,上海慰安妇戏剧艺术大会在中央大剧院上演节目。17岁的唐颖和24岁的陆小曼一起表演了昆曲《拾画》,唐颖没有怯场。第二天,报纸刊登了他们服装的大幅照片。陆小曼摇着折扇,唐颖走着猫步,真是绝配,相得益彰。有一次,英国王室上海滩请* * *,唐颖弹琴唱昆曲,但他的风头和才华盖过了王室成员。
1935年秋,唐颖和杨宪益。沪江大学校长林在卡尔顿剧院用英文演出了京剧《王宝钏》,这是英文版京剧在中国的首次演出。唐颖不仅容貌姣好,演技娴熟,还会说一口地道的牛津口音英语,受到了众多女明星的热烈欢迎。
唐颖身材苗条苗条,皮肤白里透红,宛如出水芙蓉,衣着优雅脱俗。即使她穿着白色的旗袍,也掩饰不了骨子里的洋气。有不少于一组人在追求她,包括全副武装的宋子文和杨杏佛。宋子文走得更近,写了许多情书,但唐颖的父亲不喜欢政治家,宋子文的接近是罕见的。杨杏佛的仰慕之情更是苦涩,被伊得憔悴不堪,但又离不开唐颖,最终放弃了。
有其父必有其子,姐姐优秀,哥哥优秀吗?唐颖的哥哥唐檀禄英俊潇洒,才华横溢,是宋子文最信任的秘书。1931 7月23日,宋子文在上海北站遇刺。刺客以貌取人,误打误撞,误杀了宋子文身边的唐探禄。唐乃安痛失爱子,视宋子文为灾难。他怎么会愿意把自己心爱的女儿许配给这样的灾难?侥幸捡回一条命,他为唐家感到愧疚,优待是必不可少的,对唐颖的追求从此搁浅。
父亲让做了一辈子的商人,她嫁给了上海著名商人李的儿子李祖发。这位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留学生对唐颖的美颇感兴趣。但是,适合对方不一定安全。婚后夫妻圆滚滚,方方正正,格格不入。唐颖的生活依旧如鱼得水,安逸舒适,社交的排场胜过明星的风光。她乐得享受明星捧月一如既往的待遇。李祖发是上海一家人寿保险公司的总代理。他善于经营和管理金钱,但对文学艺术不感兴趣,对妻子的社交生活颇有微词。
唐颖和李祖发终于在1937离婚了。他们有一个六岁的男孩李名觉,他受母亲的影响,热爱文学和艺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舞台设计师。唐颖的第二任丈夫是时任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中国总代理的北洋政府总理熊希龄的侄子熊琪。这位熊七公子相貌平平,却是各种大玩家,性情比化学分子还要活跃,唐颖把他视为“同道中人”,视为“红颜知己”。夫妻双方都有很强的娱乐精神,这样的组合自然是幸福的。1948年,唐颖带着熊琪的儿子离开大陆,先在香港定居,后移居美国。20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后,唐颖回上海探亲。60岁的女人看起来还是一个郁郁葱葱的少女,没有美人迟暮的悲伤,说明她保养的身心很好。
作为上海首屈一指的交际花,唐颖的魅力并不讨人们喜欢。她美丽、脱俗、优雅、帅气。婚前婚后,她的着装精致前卫,是上海时尚潮流的风向标。当时的女性杂志《玲珑》特别鼓励新女性以唐颖为榜样,多打扮,多社交,多参加社交活动。
有人说唐颖可以压倒交际花,鹤立鸡群,因为比她漂亮的人远不如她聪明,比她聪明的人远不如她漂亮,像她一样聪明漂亮的人远不如她有钱。她可以占几个头的便宜,自然成为最终的赢家。
另一位上海交际花周淑萍曾经非常受欢迎。她的父亲周金爵是一位实业家。除了经营工厂,她还在上海租界投资房地产。随着租界的异常繁荣,她成为上海富商中的佼佼者,定居在上海租界摩西路(今陕西北路)富人居住区。有意思的是,周金爵的名气不是来自于跑业务或者做生意,而是来自于集邮。
1931 2月12日,英国皇家邮学会授予周金爵院士称号,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这位“邮票之王”当之无愧,他收藏的珍稀邮票总价值在中国集邮爱好者中排名第一。其中清末红章一元小字四方联堪称孤品,世界绝无仅有,根据世界邮票年鉴1941估价为5万美元。在当时,这是一笔惊人的财富,可以买十辆林肯房车或者一栋高级花园洋房。后来他急着筹钱,卖价高达30根金条(其实他只拿到了15根金条,中间人做了手脚)。
周金爵有个女儿的缘分,一口气生了八个女儿,都是神仙。这八个娇媚的孩子奢侈的长大,却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个“苦”字。周家巅峰时期,有房有车有游艇。周家人时不时会冲出去,坐游艇从外滩到吴淞口“逛海”。比起那些最多只能逛街的女生,周淑萍的姐妹们真的幸福多了。中学时,周淑萍的姐妹们开车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这么好的日子,周的姐妹们都腻了。七妹周志福回忆说:“在中西女中读书的时候,我们希望下大雨,因为下大雨路上会有积水,来家里接我们的车开不了,我们可以坐电车回家。“当时坐电车感觉很开心,这么多人一辆车,很热闹。感觉过苦日子很新鲜。”
周淑萍毕业于上海中西女子中学,这是一所教会中学。西方的教育很成功,学生不仅功课好,能力也很强。中西女中的校训是:“活着,爱着,成长。”翻译成中文,意思是:生活,爱情,成长。中学毕业后不久,周淑萍嫁给了工程师、富家子弟李祖侃。婚礼当天,盛况空前,各行各业的头面人物前来捧场,周淑萍的女友们向她投来羡慕的目光。
难能可贵的是,周淑萍不仅是一位交际花,还是一位恪守“信、雅”标准的天才作家和翻译家。她翻译过一些英文作品,发表在高档杂志上,比如林语堂主编的《西风》。* * * *资深人士张群为散文集作序,* * *高级官员江雁石为其翻译的外国小说《拿破仑与德西蕾》作序,可见其魅力之大,交际能力之强,人脉之广。从65438年到0949年,周淑萍随着赴港潮去了香港,再也没有回过上海。
当时上海的交际花们各有绝活,但又密不可分:出身是船票,美貌是资本,才华是光环,三者缺一不可。
上海滩可以创造奇迹。当年上海也有家境贫寒的社会名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被多家小报称为“乱世佳人”的“黑猫”王姬。在选择结婚对象之前,王姬是上海黑猫舞厅的当红舞女。跳华尔兹、探戈等高难度舞蹈是她的特长,表演节奏奔放的西班牙舞、吉普赛舞也是她的绝活。王姬喜欢穿黑色旗袍,梳玫瑰辫子,颇为神秘。王吉的语言天赋很高。她会说英语、法语和日语,可以轻松地与人交谈。她在书画方面也很有心得。她是上海著名画家傅铁年的弟子。她还会唱京剧昆曲,还能优雅。作为一个票友,她和梅兰芳合演了《游园惊梦》,在剧中饰演春香一角。
王继初嫁给了上海硝矿管理局局长秦同利。秦善于获取利润。他利用王姬的美貌和交际能力,结交了一批达官贵人和名人,并在国外发了几笔财。王姬虽然早就见惯了风尘,但受不了秦的官场习气和铜臭,两人性格处处不同,最后分道扬镳。上海失陷后,秦同里变成了汉奸,但他还是忘不了王绩,努力复合。王姬对他冷笑道:“你以为当了汉奸就能逼我就范吗?我就找个比你大的叛徒来开你的眼界!”
这个女人从来不说废话。她如约嫁给了潘三生。受日本人保护,潘三省是上海的赌王,有钱有势。他和交际花王姬结婚后,专门买了两个大花园洋房,一个做住宅,一个做会员制赌场,即兆丰总会。作为兆丰总会的“老板娘”,王绩更是如鱼得水。王姬喜欢穿一件黑金绒旗袍,就像一只黑猫,轻盈地穿梭在赌桌之间,不停地和那些伪大臣、伪次大臣的小贩老板、汉奸们聊天娱乐。
1943,盘三省玩女人时越界,引发丑闻。王姬生气了,离婚了。她万万没想到,这次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幸运地在无意中躲过了一场大劫。两年后,日本侵略军战败投降,大汉奸潘三省被判有期徒刑15年,财产全部没收。
到了1949,老上海的交际花大多都去了香港、台湾和国外,曾经的繁华富贵已成过去,那难以忘怀的芬芳也渐渐消散在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