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冯小刚与万达撕逼后续情况,是不是冯偷鸡不成蚀把米?

近日,老炮儿冯“六爷”再次开炮了!就《我是潘金莲》在万达院线拍片遭遇的不公正待遇,冯小刚怒撕万达王首富。谁曾料想王主席根本不接招,派了王思聪“公子哥”来罩场子。双方你来我去,从言辞交锋到实质行动,引发“吃瓜的观众”或褒或贬,***同谱奏了一曲娱乐圈的撕逼大合唱。

言辞交锋,谁胜谁负?

“撕逼”第一回合,冯小刚以《我是潘金莲》塑造的人物形象“炮轰王健林”,构思精巧,言辞犀利,直指万达院线垄断拍片对电影内容制作的恶劣影响。

王大公子则将两家的恩怨进一步公开化,指出华谊兄弟违反职业道德挖“敬业(此处应为竞业,错别字)协议在身的高管”,并声称“没有人和钱过不去”,但结合王健林“1个亿小目标”、“海尔砸冰箱才几个钱,我们赔10亿”,似乎王首富根本不差钱啊!

“撕逼”第二回合,冯小刚抓住王大公子语文水平“贼烂”的弱点,又借用“(王思聪)不看好”,所以低排片的逻辑失误,揭露了万达院线排片不按照市场规律,全凭喜怒哀乐,这怎么能行?!姜还是老的辣啊!

王大公子理屈词穷,“文斗不行改武斗”,借势将《我是潘金莲》都改为贵宾厅,票价自然也高高在上(150元)。将这样一部具有民土风情的电影,推上了“阳春白雪”的高度,这还看个鬼啊!总之,任你千言万语,我只用一招破之——“老子有钱,你能咋地?”

利益之争,不仅仅是钱?

冯大导演论财富自然不及王氏父子万一,且鉴于同华谊兄弟的对赌协议,极有可能自掏腰包,选择赤膊上阵也是因急红了眼。去年11月,华谊兄弟以10.5亿元收购了冯小刚的东阳美拉传媒公司70%的股权,冯小刚承诺东阳美拉2016年的净利润不低于1个亿。但据上半年财报,东阳美拉净利润为3535.6万元,距离1亿的利润或许还差一个《我不是潘金莲》,冯大导演怎能不心急?

军人出身的王健林考虑却不仅仅是钱,而是万达娱乐帝国的大局。利用万达商业地产的优势,万达院线已牢牢占据中国电影院线的头把交椅。目前,万达院线在国内拥有影院311家、2700块银幕,2015年全国票房份额中高居榜首,占比高达13.5%,高于第二、三名之和。并且,万达院线拥有全国67%的imax影城,在2016年还将增加12家杜比影院,在高端影院数量方面完胜其余院线。

然而,尽管万达在电影产业的话语权越来越重,但也难掩万达影视制作的困境。原来主抓影视内容制作的叶宁毫无征兆就被华谊兄弟“挖了墙角”,这怎能不令王健林火冒三丈?因而,在《摇滚藏獒》之后,《我是潘金莲》继续躺枪,在全国其余院线给出38.9%的首映排片率之时,万达院线排片率仅为10.7%,不免夹杂着些许“恩怨情仇”。

“好片”“烂片”,院线说了算?

从11月18日首映票房来看,《我不是潘金莲》夺得6676万票房,成为票房日冠军。即便万达仅仅给了2159场排片,但上座率高达32.8%,贡献了367.3万票房,属于典型的低场次高票房,总不可能说万达的票房也注水了吧?因此,冯小刚所说“万达排片率低”也不无道理。

近些年来,在资本助力下中国电影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院线及电影终端的作用仍不可替代,在电影产业中拥有极强的话语权。一方面,可以为自己制作、发行的影片提供票房保障,在北美扑街的《魔兽》电影在中国狂搂近15亿票房,万达高达67.5%的排片率功不可没;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低排片降低对手制作、发行影片的影响力,如郑钧的《摇滚藏獒》在万达的阻击下灰头灰脸。

实际上,上世纪美国好莱坞也出现类似的状况,最终在1948年美国最高法院要求制片厂对行业的垂直控制需要被拆分,尤其是放映部分。其后,20世纪福斯、环球影业等相继取消了“排他性”放映。

目前,中国尚无对院线、影院放映的强制性法律法规出台,从而导致电影终端越来越强势。强如华谊王中军也不得不向万达低头,只不过万达不爱搭理。然而,万达等院线虽然属于私企,但也属于公***活动场所,以王大公子的观感来判断影片质量的好坏,未免太自以为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