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素材有新意?

我们有时候会发现积累的材料很普通,或者已经被别人写过了。那么,如何从一个普通的素材写出花来呢?让我们的文章吸引人,经典?

我从以下几点阐述,让我们的素材耳目一新,变得有趣。中国

第一,改变思维,写出新的想法

我们都生活在地球村,你经历的别人也经历过。如果这个人恰好会写,把经历写成文章,然后我们再写,那就有炒作的嫌疑了。那么,怎样才能利用这些材料写出不同的文章呢?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思维。比如一个心理学家演讲的时候,展示了一个小故事:一个封闭的房间,房间里有一个人,一个小凳子,一根绳子。心理学家问观众,根据这些场景,他们会想到什么。很多人回答:谁一定想自杀。他把绳子挂在横梁上,然后踩着小板凳自杀了。心理学家没有点头,让大家继续猜测。直到一个孩子回答:谁想玩秋千?他把绳子挂在横梁上,然后把凳子放在绳子上,这样他就可以荡秋千了。心理学家满意地点点头。

这个故事是否告诉我们事物有很多面,而不仅仅是一个方向?我们写文章也一样。我们不能只按照常规思维去思考。我们应该改变我们的思维,我们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

第二,给故事添加一些素材

生活平淡,面对柴米油盐,我们很难写出精彩的文章。大家都知道“文章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却不懂如何高于生活。这要求我们给故事增添趣味。比如莫怀戚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行走》,就是对生活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他有一次带家人出去散步,年迈的母亲走在前面,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孩子天真聪明的一句“母子在前,母子在后”让他们觉得很幸福,很自豪。后来孩子想走小路,母亲心疼小孙子,不管年龄大小,当即同意,一家人走小路。

这种生活素材展示的很普通,没有什么亮点。然而,莫怀戚并没有像录像机那样简单地记录,而是对其进行处理,这增加了冲突,使“行走”的过程充满了波澜和趣味。

后来妈妈要走大路,路很通畅;我儿子必须走一条路。这条路很有趣。面对突如其来的矛盾,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因为陪儿子的时间还长,陪母亲的时间短。但是我妈变心了,顺从了小孙子,于是我背着我妈,我老婆背着我儿子,慢慢的,稳稳的走上了道路。矛盾得到了完美的解决,普通的材料也有了这样的转变,显示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突然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读来让人产生* * *音,发人深省。?

在遵循故事总的发展趋势的情况下,加入一些趣味性使文章生动有趣是完全允许的。散文不是完全写实的。如果我们把事情按照原来的形式仔细写下来,和拍照有什么区别?

第三,延续结局,让故事完美。

人生很多事情的过程都很普通,写成文章就像白开水一样平淡,没有什么积极深刻的意义。

比如有个同学用了这样一个素材:妈妈在做小生意,意外收到一张50元的假币,几天的辛苦都白费了。晚上,妈妈带我去水果摊。摊主是个老太太,她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母亲用那张假币买了一个大西瓜,老奶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收下了。这类素材虽然是真的,但母亲诬陷他人的行为令人厌恶,主题不积极,没有教育意义,而且这类素材低俗,缺乏新意。我们做什么呢我们可以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给它一个结局:奶奶摸着假币,放进钱箱,笑着说:“这钱是真的。有一次收了假钱,辛苦了几天,唉!”妈妈听了老奶奶的话,脸色变得又红又青,犹豫了一下,不好意思地说:“我刚才给你的钱上写了一个电话号码...改一改。”假币回到了母亲的口袋。面对辛苦的老人,母亲有一种“同舟共济”的感觉,深埋在心底的良知被唤醒。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会这样做。所以这个素材虽然经过了处理,但还是现实生活。故事以这样的结局,揭示了诚实、积极、完美的道理。?

第四,改变元素,升华主题

还有其他素材,只要改变人物的身份,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环境,也能表现出新意。

比如一个学生写的《乞丐》一文:一个盲人乞丐乞讨三块钱,乞讨了很久。后来,另一个好心人给了他两块钱。那个瞎乞丐把所有的五美元都给了那个好心人,并请求他买些食物。那个瞎乞丐等了又等,但是很久都没有回来。乞丐很失望,咒骂那个人是个骗子。然而,后来那个人回来了,买了食物后说:“对不起,这附近没有卖食物的。”当故事这样写的时候,情节都在人们的预料之中,失去了独创性。后来小作者把文章里的好心人改成了乞丐,用别人的评论让瞎乞丐知道了真相。这样,文章才有了震撼力,故事主题也得到了升华。?

写作不仅仅是拍照,而是对素材进行加工,使文章具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