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的小说和金庸的小说有什么区别?

金庸的作品更现实,更正统,属于现实主义作品。古龙的东西比较奇幻,属于浪漫主义。就像杜甫和李白的区别。

金庸小说讲的是“侠义为大,为国为民”,讲的是弘扬正气,抵御侵略。

古龙的小说讲的是人性,讲的是割头换颈的友情。他在小说中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这个故事。而且文笔飘逸流畅,跌宕起伏。

毫无疑问,金庸和古龙是武侠世界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两个最著名的人。虽然他们的故事风格不同,但都非常精彩,让人爱不释手。更重要的是,我们绝不能只是为了娱乐而去读他们的作品。他们的作品进入了高雅的境界,这是其他武侠作家无法比拟的。虽然很多自称文学卫士的人不愿意承认,但我相信已经变多了。

虽然他们同样优秀,但都要有第一步,必然会有两者孰优孰劣的问题。说实话,我对他们两个的爱是一样的,我真的不忍心对这个问题做任何评价。但是看到很多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真的像是喉咙痛(鱼旁边的字还没找到),不想吐出来。所以我在这里很丑。

我一直觉得看小说就像做梦一样,尤其是武侠小说。

金庸和古龙给了我们两个不同的梦。

在金庸的梦里,我们无疑感受到了跌宕起伏,多姿多彩,沉迷其中,不愿醒来。但我们一直意识到这是一个梦。当我们醒来的时候,就像做了一场好梦,或者说我们有了一些美好的回忆,但大部分都很难有太多的印象。

古龙的梦是破碎的记忆。可能很美,但绝不是美。

在这个梦里,我们做了太多的午夜梦,这让我们甚至在醒来后都怀疑这到底是梦还是活生生的现实!这种感动并不遥远,即使没有莎士比亚那么美好。

更现实的问题是:人们更愿意做一个美好的梦,因为现实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痛苦。梦是我们逃避现实最好的地方,又有谁喜欢现实像绳子一样,哪怕是在梦里?

尤其是象牙塔里的大学生,谁不活在自己的美好梦想里?

我绝不是在贬低大学生。我是其中之一。

我只想说明一点:这种对美好梦想的向往,才是很多人能轻易接受金庸却难以接受古龙的真正原因。

我没有批评这个选择的意思。毕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千百年来不断推动人类发展的动力之一。毕竟,在经历了生活的艰辛之后,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去寻找一个世外桃源来放松我们已经紧绷的神经。

感谢金庸,他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天堂。

古人无疑看到了这个问题。

人的需求永远是商品生产的真正动力。

他试图改变。他把幽默的语言放进了作品,他把酒和金子放进了作品。我们在他后期的作品中看到了太多的奢华和奢侈的生活,太多的享乐和放纵。

只有一件事我们没见过。

那就是幸福。

不要!没有幸福!

酒和爱情都掩盖不了他与生俱来的忧郁和悲伤,这种忧郁和悲伤已经深深地种在了他的心里。他的气质不可避免地融入到他的作品中,以至于结果是越是欢乐的描写,我们读到的悲伤就越是深深地伤害我们的内心。

他没有资格演金庸。

金庸从来没有为吃饭发愁过。他没有这样的悲伤。在他的作品中,即使是最悲惨的描述,我们感受最多的是一种英雄主义,一种赵岩战士的愤怒。这种豪气绝对是古龙无法比拟的。我将在另一篇文章中对此进行描述。

金庸对痛苦的描写仅仅是通过一种悲惨的行为。在这种描述下,杨过不得不失去一条胳膊,小龙女不得不失去贞操,而冯晓只需在胸口插一箭。在他的作品里,永远不会出现笑着咳血的李寻欢,永远不会出现拖着一条腿坚定的傅红雪,就像古龙的作品里永远不会出现段誉这样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物。

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对这种说法说几句:有人认为古龙小说里的人物就是男的喝酒,女的脱衣,太淫荡了。这是一种极其庸俗的观点。魔鬼不是生在外面,而是在心里。我觉得说这话的人有问题。

至少我没有从喝酒和脱衣中看到一丝一毫的淫荡。

我看到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和痛苦。我相信大多数抱着正确态度看书的同事都是这么看的。

流浪的浪子,一方面是他(她)无法克制自己的个性,另一方面是他们有着无人问津的孤独,也没有人能诉说心中的落寞和无助的孤独。他们绝不是君主,他们独自行走在茫茫人海中,一切都是自然真实的。这种苦我没经历过,古龙显然经历过,他真实的描写让我从不感伤。

相反,在金庸的作品中,妓院里的韦小宝和地道里的虚竹的描写,并不是绝对多余,但也让人觉得有点蛇蝎心肠。或者是金庸想增加一些浪漫的气氛,这不得而知。又或者是金庸的另一层意思,水平有限,蜡烛没打成洞。谁能告诉我一两件事?反正这种氛围的描写在古龙的作品里是绝对不会出现的。虽然他们的小说风格各异,但都扣人心弦,令人爱不释手。更可贵的是,我们千万不要只是为了娱乐而去读他们的作品。他们的作品进入了高雅的境界。这是其他武侠作家无法比拟的。虽然很多自称文学守护者的人不愿意承认,但我相信它已经得到了更多真正武侠爱好者的认可。

虽然同样优秀,但是两个将军方向一致就要有第一步,不可避免的存在两人谁更优秀的问题。说实话,他们两个我都一样喜欢,我真的不忍心对这个问题做任何评价。但是,看到很多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真的是如鲠在喉,吐不出来。所以,这里就丑了。如果有不同意见,请不要生气。

我一直觉得看小说就像做梦一样,尤其是武侠小说。

金庸和古龙给了我们两个不同的梦。

在金庸的梦里,我们无疑感受到了跌宕起伏,多姿多彩,沉迷其中,不愿醒来。但我们始终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一场梦。一觉醒来,就像做了一个好梦,或者有了一些美好的回忆,但大多很难有太多的印象。

古龙的梦是破碎的记忆。可能很美,但绝不是美。

在这个梦里,我们做了太多的午夜梦,这让我们甚至在醒来后都怀疑这到底是梦还是活生生的现实!这种感动并不遥远,即使没有莎士比亚那么美好。

更现实的问题是,人们更愿意做一个美好的梦,因为现实给了我们太多的痛苦。梦是我们逃避现实最好的地方,又有谁喜欢现实是一根绳子,哪怕是在梦里?

尤其是象牙塔里的大学生,谁不活在自己的美好梦想里?

我绝不是在贬低大学生。我是其中之一。

我之所以这么说,只是想说明一点:这种对美好梦想的向往,才是很多人能轻易接受金庸却难以接受古龙的真正原因。

我无意批评这个选择。毕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千百年来不断推动人类发展的动力之一。毕竟,在经历了生活的艰辛之后,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去寻找一个天堂来放松自己紧绷的神经。

感谢金庸,他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天堂。

古风无疑看到了这个问题。

人的需求永远是商品生产的真正动力。

他试图改变。他把幽默的语言放进了作品,他把酒和金子放进了作品。在他后期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奢华和奢侈的生活,太多的享受和放纵。

只有一件事我们从未见过。

那就是幸福。

不要!没有幸福!

酒和爱情都掩盖不了他与生俱来的忧郁和悲伤,这种忧郁和悲伤已经深深地种在了他的心里。他的气质不可避免地融入到作品中。以至于我们有了这样的结果:越是欢乐的描写,读到的悲伤越深,刺痛我们的心。

他没有资格演金庸。

金庸从来不担心吃饭。他没有这样的悲伤。在他的作品中,甚至在最悲惨的描写中,我们感受最多的是一种英雄主义,一种赵岩战士的愤怒。这种豪气绝对是古龙无法比拟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会在另一篇文章中描述。

金庸对痛苦的描写仅仅是通过一种悲惨的行为。在这个描述中,杨过失去了一只胳膊,小龙女失去了童贞,冯晓不得不在她的胸口插上一支箭。他的作品里永远不会有笑着咳血的李寻欢,永远不会有拖着一条腿结结实实的傅红雪,就像古龙的作品里永远不会有段誉这样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物。

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对这种说法说几句:有人认为古龙小说里的人物都是男的喝酒,女的脱衣,太淫荡了。这是一种极其庸俗的观点。魔法不是生于外部,而是在内心。我觉得说这话的人有问题。

至少我没有从喝酒和脱衣中看到一丝一毫的淫荡。

我看到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和痛苦。我相信大多数抱着正确态度看书的人也是这么看的。

漂泊的浪子,一方面无法克制自己的个性,另一方面又有着无人问津的孤独,无人诉说心中的落寞与无助。他们绝不是君子,他们独自行走在茫茫人海中,一切都是自然真实的。这种苦我没经历过,古龙显然经历过。他真实的描述让我动心。

相反,在金庸的作品中,韦小宝对妓院和隧道中虚竹的描写,虽然不是绝对多余,却有些猫腻。或者金庸想加点浪漫。也可能是金庸另有深意,水平有限,不能钻牛角尖。哪个家伙看到了,不如告诉我一两个。无论如何,这种氛围的描写绝不会出现在古龙的作品中。

言归正传。后来古龙也意识到,这样铺张的描写是写不出幸福的。所以他试图彻底改变。

于是就有了《快乐英雄》。

在下面的评论中,简要分析了《欢乐英雄》的得失,并从写作手法上对两位大师的作品进行了评论。欢迎继续阅读,谢谢。

《快乐英雄》是一部全新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古龙用一种全新的概念和方式诠释了幸福的意义。彻底抛弃生活的享受,升华为对精神满足的追求。四个年轻人,他们的生活在物质上是不堪忍受的,但他们的友情,他们对生死与* * *的相互鼓励,却让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甚至郭大路于艳琪的爱情描写都多于爱情(也许这是很多人不喜欢这本书的主要原因。心里有遗憾)。对王动和红娘的刻画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令人叹为观止。虽然我们在书中依稀可以看到大仲马三剑客的影子,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新颖独特的作品。

但这并不是本书最成功的部分。

古龙在这本书里有了很大的突破,使他几乎完全摆脱了多年来唯心主义强加给武侠小说的枷锁,成为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家。这一点,即使在他过去的作品中——虽然他极力表现出来——也没有做到。

即使不完美,他至少注意到了这样一个问题:钱的问题。

这无疑是现实生活中一个活生生的、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书中,古龙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述缺钱的烦恼和赚钱的艰辛。男主角任侠的性格注定了他们留不住钱,但他们很穷。这是一个矛盾。我一直认为,只有矛盾才是好小说的真正主题。

这种经历无疑是古龙亲身经历过的,也只有这样,他的刻画才能如此生动感人。虽然这种描写在他的其他作品中略有提及,如《三少爷的剑》(注:此处疑似为三少爷的剑),但从未刻意作为重要内容描写。读到这里,我不禁为古龙鼓掌。

这种描写在二流小说家的作品中是绝对找不到的,以浪漫主义为己任的金庸无疑也不会去描写(在《侠客行》的开头是有一些征兆的,可惜没能深入,唉!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描述,古龙出书的初衷破灭了。人类的悲哀在于,我们可以战胜一切外来的敌人,却永远战胜不了自己。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才造成了古龙此后不久的悲剧结局。好吧,如果再过几年多一个古龙,不仅武侠作品会有重大突破,今天的武侠世界也不会衰落,以至于所谓的先锋小说、后现代主义甚至魔幻作品横行天下,我们看到的武侠还是几十年前的武侠。这个天数如此,你应该哭三次。我的悲伤无以言表。“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古训在这里再次得到了体现。古龙从来没有看清楚作品中悲伤的主要原因。原因不是他怎么想的,而是两个字。

“真相”

这才是真正的关键!

金庸作品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在于他的不真实;而古龙的作品给人一种压抑的享受,就在于他的本真!

古龙的人生有太多的不如意和波折。社会现实的阴影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使他无法摆脱现实,进入自己的理想王国。

虽然他极力表现理想世界,但潜意识总是一次又一次把他拉回现实。

他一方面有着极其敏锐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又有着一个优秀武侠作家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无与伦比的想象力,这是一个矛盾。他的这种矛盾注定了他一方面无法成为一个完全现实的严肃文学作家,另一方面又无法成为一个理想的娱乐文学大师。但也正是因为这种矛盾,他才在武侠世界里有了自己的一片领地,使他成为至少到目前为止独一无二的“婉约武侠”文学大师。他的成就是空前的,如果不是无与伦比的话。他的成就足以让他成为武术乃至文学的一代宗师。

他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的作品中有一种对现实不可或缺的反映,这无疑使他的作品有一种忧郁的美。这种美足以震撼我们,却又不忍接受。

他的英雄观和我们所谓的英雄观相去甚远。他的英雄是史记中的那种大侠,而我们的英雄是神仙般的人物:首先要有随时为了别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利益的精神;其次,我们必须有一种不屈不挠的被杀死的意志,而不是甚至口头上的让步;再次,你要有诚实朴实的品德,即使不骗敌人;再次,关键时候要能把握大节,能喊出几句豪言壮语更好;再次,认真对待爱情,始终不渝,极其重要;第三,你必须有好运气。不管怎么打,都死不了。关键时候一定有奇迹...

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把书中的英雄看做自己的化身。

书中的主人公能否达到自己的标准,往往是一些人评价一本书好不好的最重要的条件。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在评价一本书的时候,先把人物从头到脚诅咒一遍,然后得出结论:这本书写得很差,尤其是武侠小说。按照这种逻辑,《阿q正传》、《老高漫》和《哈姆雷特》无疑是极其拙劣的作品。

这些人的阅读水平还停留在小学水平。毫无疑问,古龙的很多作品都很难赢得他们的青睐,《家有两傲》成为古龙最好的作品也不足为奇。

我这里并没有贬低金庸的意思,虽然他的很多角色都存在于人们的幻想中。金庸也是武侠巨匠。他的成就绝不逊于古龙,不愧一代宗师的美誉。在这一点上,普遍的看法并没有错。

我想说的是,金庸已经达到了虚幻创作的巅峰,没有人能和他相比。

必须认清的一个概念是:不真实绝不等于虚假!

…………

下面将讨论金庸的成就。

这里不得不提梁羽生。

毫无疑问,梁羽生是所谓新武侠小说的鼻祖。他对武侠世界的贡献是巨大的。正是他脱离了段、王度陆等人小品的朴素现实主义和地主的神话魔幻,彻底摆脱了狭隘的武侠概念,将人物置于更加残酷、复杂、精彩的政治斗争和民族斗争背景中,以更高的视角和更广的视角展现了多姿多彩、波澜壮阔的武侠世界,使武侠小说第一次跳出了世俗的范畴,进入了高雅的境界。更值得一提的是,梁羽生首次将浪漫主义融入武侠作品,这一思想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一直是武侠作品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光是这些成绩就足以和金谷在武林中一较高下了。直到现在,在我的同学中,还有人崇拜梁羽生,这一点也不奇怪。

可惜梁羽生毕竟是从旧时代走出来的人。虽然他的创新很大,但在人物塑造上他没能跳出旧思维的束缚。他作品中的人物黑白分明,好与坏,极好与极坏,真的平淡如水。当然这也是不真实的,只是这种不真实变成了虚假,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没给我们留下任何值得回忆的东西,这并不奇怪。

当然,他在武侠描写上不切实际、缺乏想象力的风格也是他未能取得最大成功的原因之一。这里就不重复了。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承认,没有梁羽生,就没有后来的金庸,也没有后来的古龙。

或许是命中注定,开启武侠新篇章的重任落在了金庸身上。

毫无疑问,金庸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梁羽生的风格。然而,金庸不仅在历史知识和文笔上不如梁羽生,而且还拥有后者所不具备的东西: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渊博知识。这些已经决定了他在武侠创作上注定要高于梁羽生。况且他所处的环境比梁好太多:梁羽生的《新武侠》让一大批读者聚焦武侠作品。

如果说金庸在《剑书》中还没有完全放开手脚的话,我们在《剑仙》中看不到任何沾染皇室血统的旧小说痕迹。

金庸小说中的人物无疑是不真实的。这种不真实不在于人物的外在形象,而在于他们的内心世界。这种不真实不在于他们内心思想的绝对不存在,而在于他们内心世界的不完整。换句话说,他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不完整的。金庸在这里用了一个可以说很难的手法。至于造成这种不完整的原因,我很快就会谈到。这里只需要建立这样一个概念。郭靖和冯晓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可惜我手头没有这两本书,不能引用原文解释,很可惜。

金庸在人物描写上的功力远超梁羽生。同样,描写虚幻人物的人,在梁羽生笔下难免陷入虚假,但在金庸笔下却感觉栩栩如生。我之前说过,金庸写不真实故事的技巧是完美的,无与伦比的。这就是我佩服金庸的地方。很难用语言将虚幻的角色描述成真实的。丰富的知识、非凡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在这里缺一不可。

我认为,金庸是能与古龙并驾齐驱的武侠大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一点。有了这个,金庸才得以跳出二流作家的范畴,从而进入作家行列,成为“狂放武侠”文学的代表人物。否则,即使他的故事比卧龙生和诸葛青云的好十倍,本质上也和他们没多大区别。为此,我们也要向金庸问好。

那么,金庸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古龙的作品。在古龙的笔下,似乎一切实体都是虚幻的。虚幻的时间,虚幻的环境,虚构的人物,虚构的事件,但正是在这些虚幻的实体中,我们看到了真实的灵魂,真实的人格,真实的感受和痛苦。有了这些,就算其他的再不真实十倍,他的作品也是真实的。

金庸采取了相反的做法。

在金庸的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真实的时代、真实的历史环境、真实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事件、真实的民族传统,有时还会看到一些我们都很熟悉的生活细节(笑傲江湖、连城诀、侠客似乎是例外,这些作品我后面会讨论)。金庸丰富的学识在这里起到了极其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就算别人想要,也是不可能的。把虚构的人物放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容易给人真实的第一印象。

这种印象很重要,但还不够。

金庸的第二项工作是选择(或许用更恰当的结构)合适的人。这个选择的一个决定性标准是:必须符合读者的心理,选择读者的心。他经验丰富,多年的记者工作无疑是一笔雄厚的资本。他善于观察总结,善于透过本质把握现实。选英雄是一定的,谁都不希望小说的主人公是坏人。但是英雄有很多种。你选择什么样的英雄?我觉得我没有金庸的能力,所以无法选择。我能做的就是从他所选择的人物来推测他的选择。他选择了一个民族英雄,很可能与他构思的历史背景有关(其实这个历史背景是必要的,如前所述),也可能与当时的社会形势有关(这个结论是基于以下认识,即现在即使是为金庸疯狂的人,也不一定喜欢这个民族英雄的身份,但他们很冷静,很淡定,抛开文学本身的理性思考。虽然喜欢金庸,但感情上难以接受。

这也是结论之一,但不是我得到的最重要的结论。

由于时间有点仓促,可能会在一些细节和文字上出现一些错误。希望大家都会。

没关系。请随时纠正我。

金庸古龙正面碰撞,即将开始。

我的结论是:第一,这个人的能力(包括各方面素质,武功,我不屑多说,请原谅我的小自尊)应该尽可能接近现实中的一般人,准确的说是读者;第二,这个人的言行必须符合受众的传统道德标准;第三,这个人必须做常人想做而做不到的大事。这三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认为正是这三个条件的建立,为金庸作品进入人们的理想世界,被人们接受,奠定了坚实的、决定性的基础。

这三个条件的作用是:一是树立英雄形象;其次,这样的英雄让人觉得亲近自己;第三,他通过给人们提供一个理想的英雄来消除人们对真正英雄的失望。

所以我说的不真实并不等同于虚假。因为这样的人物是不存在的,其实他是存在的,他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像包公一样,这个人实际上并不存在,但你决不能说这个人物是假的。事实上,他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成功的形象之一。

但是,很容易理解,这个形象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完整或完美的形象。好在金庸还没有为了应付读者而失去理智。卧龙生等人的作品之所以只有情节而没有人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时代的无知,试图塑造一个心目中完美的英雄形象。金庸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历史知识告诉他,这样的人物很难树立。

但是,这只是一个理性的思考,他完全可以无视。他也可以只用我下面要讲的方法来塑造一个成功的人物。

但是一个作家的理智和责任感告诉他:你不能这样!

这也是一个矛盾。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没有矛盾,就成就不了一个古龙。同样,没有这个矛盾,你就不能成就阿津的勇。

金庸想到了弥补这个缺陷的办法。我们无法得知他当时是经过深思熟虑,还是仅仅是他的喜好类似于贾宝玉的结果。简而言之,他用了这种方法。直到现在,我还无法判断这种做法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是天才的想法。对此,恐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金庸把目光盯在小说的女主人公身上。

这就足以解释为什么金庸笔下的女孩子总是那么乖巧,以至于才十几岁,其适应能力、处理能力、组织能力、远见卓识都快赶上那些出身名门、受过高等教育、在江湖中磨炼了十几二十年的男人了。

这是一种补偿。因为金庸清楚地意识到,他所创造的男人们平庸的能力是不可能成就他想要成就的事业的,而他们显然必须要成就这个事业。这是他笔下英雄的悲哀还是金庸自己的悲哀?

当然,他也可以采用另一种方法,即设计足够多的巧合和奇迹来帮助他的主人公成功。其实他在《侠客》里就是这么做的,结果这本书差点沦为二流作品。说实话,如果他的对联里没有一个侠义二字,我肯定断定这本书是一个二流作家的冒名顶替,虽然文笔如此相似。

金庸采取的方法是明智的。无论是中国的古训“女人是半个男人”,还是西方的传说“女人是男人的肋骨”,都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该方法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