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人物和作者
第一部分阐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第二部分阐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第一部分从纵向方面讨论,第二部分从横向方面讨论。全文交织互补,充分阐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
第一部分讲发展过程,作者分几个阶段写。1.起源:神话传说。2.发展:魏晋南北朝。在以上两个阶段中,小说与历史属于同一范畴。3.成熟:唐传奇。脱离历史,成为独立的文学创作。4.宋元时期的故事小说和言情小说。5.高峰:明清文人独立创作,写普通人和普通事。
作者阐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抓住了两个关键。首先是文史关系。萧统对文学的定义说,“万物源于禅定,义源于深刻”,意思是文学作品必须是想象的、虚构的,要强调文采。神话传说和人们的志向,都是通过实地考察和民间收集来记录的,所以和历史属于一个范畴。唐传奇,富有想象力和文学性,离开了历史,发展成为文学创作。第二个关键是文人对民俗的加工与独立创作的关系。宋元小说,言情小说,都是文人利用民间传说重新创作的,都是关于不平凡的人物,不平凡的英雄。明清时期的小说发展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写的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抓住以上两个关键,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过程就可以很容易理清。
第二部分讲发展规律,作者列举了四条。这四篇文章与第一部分密切相关。比如第一条,“中国的小说来自人民,反映人民的思想、愿望和现实生活。中国小说的每一次发展和进步,都是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和加工民间创作的结果。”。这可以从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几个阶段得到证明。再比如第二篇《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这从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可以看得更清楚。作者在文中只谈了“对人的看法和描述”,在另一篇文章中也谈了几点(参考“相关材料”)。
二、学习要点
1.理解课文。
文本讨论的内容极其丰富,从时间上,从古代到清末;就范围而言,小说发展的规律是复杂的。因此,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去理解它,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课文的内容。
首先把第一部分的发展过程的内容按时间顺序连接起来。在这中间,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和两个关键。了解了这些,就可以理解第一部分了。其次,把第二部分关于发展规律的内容和第一部分的内容结合起来理解。比如第二定律,由于古代小说脱胎于史传文学,不可避免地继承了史传文学的传统,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相反,如果你理解了第二部分,你就能更深刻地理解第一部分。比如理解古代小说脱胎于史传文学,就不难理解小说发展过程中白话小说和言情小说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2.举一反三,举例说明规律。
在正文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这个规律。因此,学生不难从课文中获得灵感,模仿熟悉的例子来进一步解释课文的规律。比如作者已经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来说明第三定律,但是太简单了,同学们不妨具体说明一下。甚至有些学生很熟悉,但作者没有涉及到的例子,不妨请学生解释一下文中提到的一些规律。这是学习课文的延伸,对进一步理解课文也有帮助。
●问题解决指导
1.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本课题旨在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王朝
发展阶段
流派特征
法律
魏晋南北朝以前
起源
神话和传说
1.中国古代小说来源于民间,古代小说的每一次发展都是文人作家的参与和民间创作的加工。2.史传文学对中国古代小说影响很大。3.古代小说的创作是以现实为基础的。由于封建文化的压迫和破坏,古代小说的发展异常艰难。
魏晋南北朝
发展
奇怪而有野心的人
唐朝
成熟的
唐传奇
宋元时期
继续发展
说书文字(宋元时期的民间文学)
明清两代
顶点
(1)言情小说
(2)文人独立创作,注重平凡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
第二,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并解释它们在阐明文章观点方面的作用。
1.事出禅定,义归藻。
2.爱知其丑,恨知其善,善恶必写备案。
3.镜子照东西,美就显现出来了。
虽然我的书名是志怪,但我并不专门研究鬼,时间年龄也因人而异,也有轻微的警示。
本题所列引文均为文言文,要求学生理解并知道其含义;学生也需要理解他们在解释文章观点中的角色。
1.是指文学作品中描写的对象具有积极意义,其内容的表达和形式的安排都经过了作者的深刻构思和想象,其艺术形式如修辞、旋律、典故等都很精美。物是指作品中描写的对象。静心,深立意。义是指思想内容。深刻是指作品的用词。文中引用萧统的两句话,说明萧统已经知道文史之别。到了唐代,中国古代小说终于脱离了历史,发展成为文学创作。
2.意思是,爱它但知道它有缺点,恨它但知道它有优点。缺点和优点一定要写下来,这才是真实的记录。文中引用《史通》中的这些话,目的在于说明中国古代小说继承了史传的文学传统,首先表现在对人的辩证认识和描写上。
意思是,当一面明亮的镜子照着一个物体时,这个物体的美和丑都清晰地显露出来。颜,美丽;丑。文中引用这两句话来说明《水浒传》写人的艺术高明之处。
4.意思是,虽然我的头衔是志怪,也不专门研究鬼神,但我总是写人类的变异,也包含了一点警示。文中引用吴承恩的话,说明西游记是以现实为依据的。
第三,作者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西游记为例来说明第三条规则,其中《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解释比较简略。试着具体化这两个案例中的一个。
以水浒传为例。作者写的是北宋宋江的农民起义,取材于现实。作者施耐庵,生于元末明初。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群众反抗运动风起云涌。它们规模大,流传广,其间不乏英雄事迹,所以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传说施耐庵与元末农民起义运动有某种联系,甚至亲自参加了起义队伍。可见《水浒传》描写的农民起义是有现实依据的。
第四,试着去理解我读过的课文,如林黛玉进贾府,林的雪山神庙,失街亭,杜十娘的怒宝箱,和居,思考它们在本文中体现了哪些规律,写一篇一两百字的短文。
它们体现了文中提出的四大定律。写一篇一两百字的短文,可以重点写其中一个。
●教学建议
一、引导学生用旧知识求新知识,新旧知识融合,理解课文。高三学生应该看过一些中国的古代小说,还有很多历史传记类的杂文,比如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和故事,小说和神话传说,还有《左传》、《战国策》、《史记》的一些杂文。调动学生的积累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
第二,了解中国古代小说与史学的关系是把握文本内容的关键。第一部分讲中国古代小说从史学中独立出来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关键性的进步;第二部分讲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继承了史传文学的优秀传统,这是关键的规律。因此,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要抓住重点,不能放松。
第三,这篇课文比较难,不要求学生全部理解,而是尽量理解。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只达到这样一个目的:让学生知道如何全面地阅读有一定难度的文章。
第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把“相关材料”中的一些东西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结合材料阅读课文。
●相关信息
第一,关于“文学”的含义(胡景芝)
国内外对文学是语言艺术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逐渐清晰。
在中国,“文学”的含义几经变迁。先秦时代,“文”是“文章”和“博学”(“学”)的总称,“文”包括整个文化。先秦诸子的哲学、道德、政治论文,都被说成是“文学”。秦汉时期,文仍是儒、文的总称,但它们逐渐独立,“文士”也逐渐分化为两类:一类属于文远,一类属于士。像这样从事诗歌、赋创作的学者,是与专门研究经学的学者分开的。魏晋时期,“文学”从经学、玄学、史学中独立发展出来。到了齐梁时期,文学又进一步细分为儒、学,文章又细分为文、写。史传、奏疏等文章归类为“笔”,屈原、宋玉、梅成、司马相如等人的文章归类为“文”(梁元帝萧艺《金楼闫自立篇》对此作了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