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父爱的名人事例
第一,鲁迅
鲁迅和许广平只有一个儿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徐光平出现了难产的迹象。当医生向鲁迅请教是养大人还是养小孩时,他果断地回答:“养大人。”结果母子平安。鲁迅与周海婴同居七年,称之为“小红象”,因为在信中鲁迅称许广平为“小白象”,而周海婴天生红皮肤,所以称之为“小红象”。
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贯彻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使他“彻底解放”,他说:“我现在想当然的,不过是爱。”按照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的说法,鲁迅是“顺其自然,尽量不要给他更多的打击,甚至不愿意违抗他的爱,除非到了一定程度,是极其不能容忍和不合理的”。
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了他的屁股。后来鲁迅给母亲写信解释说:“打仗的时候声音大,但是不疼。”这足以说明父爱。
第二,钱基博
钱基博对他的儿子非常严格。钱钟书十六岁的时候,被打了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未回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在中学读书,不复习课本,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父亲回来问功课,钱钟书考不上,就被打了。之后他真的很努力的学习,为自己以后的学习打下了一份“童心”。
1929年,钱钟书考上清华大学外语系后,钱基博经常给他写信。一封信说“做仁者君子,重于做学问”,接着又说:“现在,外物论说你的文章比我好,你学了我,我就欢喜;但是,还不如说你一直对我忠心耿耿,对我身体力行。我特别安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智明,宁静致远,愿你是诸葛公,陶渊明。”
第三,梁启超
梁启超对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学习上,在为人处事上,甚至在理财、时事上,都是以平和、平等的方式进行的。读读梁启超的书信,你会明白梁启超在《致儿童书》中教育儿童的表现堪称典范。
梁启超写信时毫不掩饰自己的喜爱。在一封6月1927的信中,他写道:“你要知道,你的父亲是最感性的人,他对你的爱极其热情。不管你的功课有多忙,你必须每隔几个月至少写一封信,短短的几个字就会告诉你,你是安全的。”
第四,梁漱溟
梁漱溟也曾两次试图自杀,但最终,中国和人生的问题萦绕着他,他不断思考,积极出走。梁漱溟有两个儿子,梁培宽和梁培树,被赋予最大的自由。梁培树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可能拥有别人没有的最自由的教育和最大的自主权。”
可以说,这也是一种“中国传家宝”。梁培宽回忆梁漱溟的时候,经常提到一次考试。当时梁培宽考了59分,他给父亲看了学校要求补考的通知。“他只看了一眼,就还给我了。”梁培宽说,他后来明白了父亲的用意,“我自己的事我自己负责。”
动词 (verb的缩写)胡适
胡适和他的妻子江冬秀有三个孩子。女儿在五岁时死去,大儿子胡祖望和小儿子胡思杜包围了江冬秀。胡适忙于公务,无暇顾及。虽然江冬秀出生于一个官员家庭,但他只在私立学校读过几年书,而且他喜欢打牌。对于孩子的管教,他投入的精力少,责备的多,效果也不是很好。
在家庭教育方面,胡适虽然提倡“独立、合群、重学”,但也有不懂得爱孩子的嫌疑。1929年,胡适给胡祖望写了一封信,希望培养他独立、努力的生活,信中说:“功课及格算什么?”一班要赶上一班顶排,一校要赶上一校顶排。功课要最好,品行要最好,做最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