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全国卷2难吗?

全国卷2017语文卷1试题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要求制作,体现课程标准精神,注重核心素养的考查,考点覆盖和试卷结构合理,能力层次比例适当,难度适中。

与往年相比,题型变化较大,更加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希望引领学生开阔视野,培养人文情怀和家国情怀。

论准文本阅读

话语文本的阅读材料选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与策略:从气候正义的角度》,这是脉脉时代的症结所在。正文800字左右,略少于考试描述的样本字,阅读量有所减少。全文采用总分结构,首尾两段信息量不大,理解难度大,中间两段是阅读理解的关键。原文虽然涉及到一些考生不熟悉的术语,但简洁明了,大体易懂,不难掌握,适合高中生阅读理解。

从考点的覆盖面来看,仍然强调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理解能力、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以及对作者观点和态度的把握能力。今年有两个变化特别值得注意:一是侧重于分析文章结构和概括内容要点的考试中心;第二,它有三个客观题,1题就是选对。

近年来,全国试卷命题越来越强化“整体阅读”的意识,要求考生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做出选择。今年更要加强对考生整体“阅读”的考查能力,尤其是在第二题的干巴巴要求、1题的D选项和第三题的所有选项的设置上。这一定会是以后命题的方向,考生需要注意的是考试的方向。

文学作品阅读

实用文和文学文成为必考题,是今年变化最大的考点。文学文本阅读选的是当代作家赵的小说《天桃》,文本长度相当于考试描述题的样本文本长度。选材关注我们相对陌生的研究者的生活,但情节和人物并不复杂,主题非常明确。1题采用客观题型,由原来的“五选二”的选择题改为“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第二个问题的第三个题目是主观的。题目设置体现了全国卷的灵活性和全面性,但还是建立在对小说基本要素的考查上。

整体上降低了文学文本的阅读难度,更贴近高中生的阅读体验和人文认知。

实用文本阅读

实用文本选用非连续新闻素材,第二种素材采用图表形式。这和考试描述题型例题中关于“全民阅读”的新闻材料题是一样的。第1题第2题是客观题,要求分别选择一个错误项和两个正确项。要点分散在全文中,需要较强的信息筛选和整合概括能力。第三题是主观题,需要找到问题的区间,分析总结,有条不紊。这个问题要求考生养成零碎思考和答题的习惯。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以宋弘传为蓝本,体现了全国卷选材的一贯特点:一是出自《正史》,二是主人是忠臣、良将、清官。正文约600字,与全国卷2016《曾公亮传》的586字基本一致。

1题,文言文断句,连续三年考全国卷。今年,我们在设置这个问题的选项时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四个项目中的两个只有一个区别。只要根据上下文准确理解划线的两句话,运用排除法,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第二题是2015中出现的一种题型,即从阅读材料中选取4个具有古代传统文化内涵的词语,阐述相关内容,体现文化意义,要求考生选择不正确的。考察古代文化常识,与全社会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背景直接相关。今年已经在大纲中明确规定了。四个选项与姓名、性格、公婆、母忧、私富有关,是古代文化常识的基本内容,可以带入原文判断是非,考查的是真正的常识。

第三题的命题形式没有变化。每个选项先用一句话概括,用句号与后面的句子断开。然后,原文中的相关信息由这句话紧密陈述,体现了摘要与相关信息之间的同一性,即摘要是从相关信息中提取出来的,用相关信息来解释摘要。在历年的考试中,这道题都有很强的规律性:四个选项都是按照课文的自然顺序,选取课文中体现的代表性事件或思想品质,层层设问。从全国卷命题特点来看,该题设置角度存在个别实(虚)字有意翻译、人物故事、事件发生时间地点错位、人物性格分析不当、无中生有、因果强加等错误。

第四道文言文翻译题仍然是重点考查关键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翻译时需要落实到每一个字,句子要通顺。

诗歌欣赏

诗歌鉴赏以宋代著名诗人欧阳修《礼部国子监》为蓝本。这首诗的内容和考场上考生答题的情况很协调。考生在答题的同时,也了解了古代人在考试时的情况,反映了文化传承和制度改革,有趣而深远。

1题今年改为客观题,是今年考题的又一大变化。“五选二”要求考生对诗歌的内容、情感、手法有更准确的理解。

第二题主观题是一个炼句题,考生比较熟悉,回答时需要组织。

听写的问题还是理解听写,就是把对诗歌的理解和听写巧妙地结合起来。从原来的6分到5分,高中3分,初中2分,难度不大,得分率也会高。

语言应用问题

语言运用题最容易出现新题型。今年成语题、病句题、补充写作题都没变。恰当表达题取代了虚词选择填空题,逻辑推理题取代了流程图题。这些变化都反映在考试说明中。

作文

作文材料给出了在华留学生比较关注的十二个“中国关键词”。题目要求你选择其中的两三个来呈现你对中国的认识,并找到所选关键词的有机联系,从而写出一篇能够帮助外国青年了解中国的文章。今年的作文题目比去年的驾驶型更明显,立意更广,更开放。审题难度大大降低,但对思辨能力和逻辑能力的考查并没有减少。更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考生在能够理性、有序、有实质的发言时,需要养成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