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英雄还是千古罪人?
由胡玫执导的电视剧《曹操》昨日在北京举行发布会。记者在发布会中了解到,目前日本、韩国等国家电影制片方都想高价购买该剧版权,其价格几乎是最近两年海外热播中国剧的数倍。
《奸雄》是人们对曹操的惯性评价,但导演胡玫认为这种评价有失公允,于是决心将《奸雄》曹操纠正为《英雄》曹操。《曹操》的故事以曹操的少年时代为主线,讲述了一个从少年曹操、少年曹操到成熟曹操的心理和人格成长的故事。一个出生在乱世的鲁莽狡猾的游侠少年,最终锤炼成了一代锐意创新、持之以恒的政治家。为了更贴近史实,胡玫在拍摄前请了大量三国专家对剧本进行“批判”。多位三国专家表示,这版《曹操》不仅用细节重构了曹操14岁以来励志报国的故事,更是通过一系列历史事件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励志故事。
对于这个新闻,笔者觉得导演本人太谦虚了。她说的只有一点是好的,那就是曹操是“一个出生于乱世的鲁莽而狡猾的游侠少年”,至于“最终锤炼成一代创新而不屈不挠的政治家”,那只是导演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历史事实。重新评价一个几乎人人皆知的历史人物是多么的谨慎和艰难。那是历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工作,一个导演怎么可能接手?她说,在开拍前,找了一大批三国专家为剧本“挑毛病”。这些人有名字吗?能不能举几个给大家看看是不是“三国专家”?曹操是“汉奸”还是“英雄”,就看这些人了?需要找一些公认的真正的专家来论证吗?“历史”不是儿戏。要拿出历史事实,给出正当理由。
那么曹操到底是“英雄”还是“汉奸”,我们不妨以史为证,看看他的成长过程和行动。
曹操是在什么环境下长大的?
曹操是我国一千多年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有些人高度赞扬他,有些人高度贬低他。总的来说,赞多赞少。称赞他的人主要集中在他的“文志武功”上,根据他的诸多辉煌业绩称他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时代英雄!贬低他的人主要集中在他的“道德品质”上,根据他的诸多反人类的举动,称他为伟大的野心家、伟大的阴谋家、一代奸夫。有人对他的“英雄政权、文采”无限着迷,有人对他的阴险、阴险、虚伪深恶痛绝。这样大家好像都有依据,谁也说服不了谁。今天我们就来评论一下曹操的功过是非。显然,我们不能回到双方都抛开一端,以马拉松的方式互相讨论的老路上去了。我们应该想出一个超越所有小道理的大道理,决定才能做出。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曹操是英雄还是千古罪人?你不能两者兼得。
虽然历史上的人很多,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之前种树的种树人,一类是之前砍树的砍树人,后者遭殃。有些人急功近利,只顾眼前,不顾后果。当时他们虽然把事情办好了,但是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和无尽的后患。那时,他似乎是一个植树者;长此以往,他其实就是一个砍树人。所以评价历史人物,不能只看一个事件,要超越时空,看千年,跨万里。既要看小范围的“小历史”,也要看大范围的“大历史”——宏观历史。古人说“千年之罪”是个很好的说法,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某些人物的功过或罪过可以影响千年之后;另一层意思是,有些人物的某些行为是功过还是罪过一时难以判断,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看得准,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每个人一辈子做的事情都会对别人产生影响。大人物的影响力大,小人物的影响力小,人死了,但他的影响力还在起作用。决定棺材是不可能的,但决定棺材往往很难。如果草率下结论,这个结论是不可靠的,迟早会被后人推翻。
曹操本名曹操,名孟德,郭培乔县(今安徽亳州)人。操,诚信之义也。孟德是指孟子所提倡的道德品质。他的名字和字都有很好的含义,意思是讲究节操。仅“阿顺”这个外号就足以暗示这是一个很不老实的角色。有人说汉朝丞相曹参之后,这是不可靠的。因为曹操本名夏侯,其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所以取了曹这个姓,与历史上的曹家全没有关系。汉代,选拔人才,重弟、重德。曹操做了宦官之后,家庭地位自然不高。虽然他很有才华,但很难被选上。只有通过自己的奋斗,习武,参军,才能爬上去。因此,他极其厌恶当时只重品行、重诗书的社会风气,始终表现出一种蔑视道德、蔑视诗书、急功近利、畏惧人的言行的傲慢态度。在他小有成就的时候,当时的名人徐绍曾经这样评价他:“你是管理天下的得力大臣,乱世的奸臣!”他不仅不满足,还很骄傲。现在看来,他对光说不做实事的风气感到厌恶,是有一定原因的。但他后来矫枉过正,从厌恶标榜德行的社会风气,到反对道德本身,直至厌恶道德,难免大错特错。
东汉特别注重道德,民风淳朴,尊老爱幼一直受到社会的尊重,这是有其根源的。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是中国唯一一位出生在太学的知识皇帝。他以儒治国,三公官皆用儒,重德,轻功。他宁愿慢慢发展,也不愿急功近利。他还提倡节俭,珍惜民力,因此深受人民爱戴。在饥荒和动乱的时候,人民痛恨贪官和酷吏,珍惜人民的力量,所以深受人民的爱戴,至今仍“在汉”。董卓谋反后,虽然天下分崩离析,群雄并起,但曹操还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虽然“痛恨无家可归”,但仍能靠着“帝室”的招牌找到栖身之所。这是因为大家还是很尊重“皇帝的房间”,反映出这个社会讲究秩序和道德,没有混乱。如果一个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即使你捧着皇帝等你,也没人买你的账,那就太糟糕了。曹操自己也走上了弃德唯功利的邪路。通过他的以身作则和大力倡导宣传,经过24年的努力,把整个社会推向了一条抛弃道德、只求功利的危险而可怕的邪恶道路。
曹操很快形成了一个以阴谋起家的军阀集团。
成为军阀后,他看重一点:能在战场上拼搏,另一点,是个阴谋家。对于像孔融、杨修这样比较正直、比较有才能的知识分子,迟早要加一个罪名,把他们铲除掉。于是,他的曹氏集团迅速形成了一个不讲政治理念,只争实际利益的军阀集团。
政治上,他并不注重真正的治国能力,通过良好的政绩赢得了民众的支持。而是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段来打胜仗,团结一二,消灭异己,扩大地盘。军事上,他不耻于教战,认真培养一批能保家卫国、保护人民的军人。而是想尽办法招募一些现成的骁勇善战的队伍,只为打胜仗,不扰民。他征召的部队是青州兵,是农民起义中黄巾军的精锐,还有东北游牧民族勇猛的骑兵——乌桓兵。正是这些职业军人帮助他建设了自己的国家。
曹氏集团是在政治阴谋和军事镇压的交替中发展起来的。相比较而言,曹操更擅长耍手段。所以包括他的儿子曹丕和他的臣子司马懿,培养了一大批野心家和阴谋家。此后的汉魏和魏晋改朝换代,不是采用战场一决雌雄的老办法,而是采用了一种类似闹剧的新形式,叫做退位。人民都知道这种表演的虚伪,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是事实。
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如果争论持续很长时间,对人民肯定是不利的。如果群雄中有一雄,能顺应时代,谴责民众,宣告天下,呼吁统一,那么民众一定会“吃浆糊欢迎王师”,这当然是好事。当时曹操作为汉朝官员,正值壮年,有实力。如果他没有野心,没有夺取汉朝山河的打算,以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号召力和军事实力,恢复国家统一并不难。赤壁之战之前曹操似乎就有这个优势。他的部队号称80万,实际有20多万。不战而下江南是有可能的,但他为什么大败?是他自己的名声。太臭了。与其说他是个政治家,不如说他是个阴谋家。曹操用阴谋诡计消灭异己,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而且,胜利之后,他们多次屠城。有了这个恶名,人们既恨他又怕他。当他们听说他的士兵来了,他们不欢迎他们,而是逃跑。他下到江南,人们纷纷逃离,不愿与他合作,却愿意与反抗他的人合作。这是他统一天下的计划一再受挫的重要原因。他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以诈取天下的邪路,到处培植曹家的势力,打击“汉家”的威信,对汉献帝压迫羞辱到了残忍的程度,让世人知道他“名为,实为汉贼”
为了急于求成,消灭异己,他甚至公开鼓吹自己只想建功立业,不讲道德,导致整个社会风气恶化,道德沦丧,秩序瓦解,人心瓦解。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到阚闾灭东西京、灭西晋结束,这段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黑暗的。魏晋时期,朝廷污秽,骨肉相残,官贪官暴,百姓苦不堪言。西晋八王之乱,持续20年,几乎耗尽国力,最后号召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入侵。中原被破,千里之外。曹操的所作所为直接导致了这场可怕的灾难,其间有非常清晰的脉络可寻。例如,正是曹操亲自将最先入侵南方的五支匈奴骑兵安置在冯静恩(陕西),并种下了诅咒。
曹操是怎么把儿孙教坏的?
所谓“灾难耽误孩子”至少应该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真正耽误自己的孩子;另一层指的是会耽误世界和子孙后代的灾难。普通人有利或有弊,其影响也只是在包括自己的儿孙在内的小范围内,无法影响他人。能“延宕天下后世”的人,一定是能量很大的人。
历史上有很多皇帝自己做了恶,总想把孩子养大。有些胡皇帝不仅希望汉化,而且希望自己的后代汉化,永远在中原过上好日子,所以经常聘请汉族名师来教育子女。而曹操在一心打天下的时候,却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孩子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我当时只要用好了,根本没想过孩子的未来。他在一个* * *里有几个女儿不得而知,所以很难做详细的检查。我们只知道在213年的秋天,他把自己的三个女儿——曹西安、曹节、曹华——一次性给了汉献帝为妻,后来又强迫汉献帝立曹节为皇后,他成了皇帝的岳父。他杀了太子和他的母亲,皇后傅,曹节一定参与了。这种方式,把女儿当礼物,批量送人,让她们参与阴谋,这不是害女儿嘛!
曹操本人不道德,只玩政治。和他亲近的孩子肯定知道什么,想藏也藏不住。所以,他很难在这些孩子面前假装道貌岸然。举个例子,可以看出他把曹丕太子培养成了什么样的角色。有一次曹操领兵攻破袁绍的根据地,邺城,曹丕不在军中。
“曾经”?《孔融传》说:“曹操攻邺城,妻儿更易侵,而曹子私取袁,甄氏。”这个甄氏是袁绍的媳妇,是有名的多才多艺的美人。曹石父子早有耳闻,早就对她垂涎三尺。《世说》:“曹公之屠烨烨,命传召甄。他说,‘五官司令(指曹丕)已经走了。“龚说,‘今年破贼是奴才(指甄氏)。’“原来曹操父子争风吃醋,曹操对儿子先发制人非常不满。让我们看看:军队没有纪律,上梁不正下梁歪,父子俩为了一个女人大打出手。什么是伦理道德?
曹丕最早得到甄士隐,对他很有好感。当了皇帝后,他成了皇后,但很快就被折磨。曹丕对人的残忍和多疑不亚于他的父亲。曹操有25个儿子。除了长子曹昂早逝,能与曹丕抗衡的只有曹彰和曹植。曹彰有战功,曹植有文名,对曹丕威胁很大。于是曹丕毒死了枣梗,毒死了曹彰。从《三国演义》的七步诗来看,似乎曹丕宽宏大量,饶了曹植,但事实并非如此。曹丕曾多次陷害曹植,但没有得逞的原因是他的母亲卞皇后为此献出了生命。卞皇后道:“你既然杀我为城主(指城主曹彰),就不该杀我为东阿(指东阿侯曹植)!”曹丕怕事情闹大了收拾不了,只好收手,但曹植被长期软禁,失去了自由。曹操一死,曹丕立马收了曹操所有的妃子,一个都不放过,被母亲骂为“猪狗不如”。因为曹操教给孩子的是政治和勾心斗角,而不是友谊和团结;所以曹石兄弟姐妹玩弄政治,勾心斗角,自相残杀,毫不手软。不需要等不同的姓氏来杀他们,他们之间的互相残杀从来没有停止过。
东汉末年,曹石父子压迫汉献帝,可以说是各种虐待,杀皇后杀太子,如屠动物。曹魏末年,司马氏父子欺压小皇帝曹茂和曹桓,也是百般羞辱。公元260年,年仅20岁的曹茂不甘坐以待毙,带领禁卫军在庙里攻打司马昭。遇到赵的部下贾充,贾充下令将曹茂当众刺死。司马昭猖狂至此,他暗算许多曹石的后人也就不用多说了。公元220年,曹丕篡汉;265年,篡魏,都上演了一场让位的闹剧。相隔45年,两部闹剧如出一辙。司马懿是曹操培养的曹氏集团中的重要人物。他阴险恶毒,好伪装,比曹操更甚。所以司马家比曹石家更阴险。曹操自己就训练司马氏宗族去杀曹石的后代。如果这不是真正的灾难,那是什么?
曹操是如何贻误天下后世的?
曹操是如何贻误后人的?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一个方面是他对国家大局的直接负面影响。魏徵篡汉,是他一手安排的,由他的儿子曹丕执行。金篡魏是由他的直系弟子司马懿安排的,并由他的孙子司马燕执行。魏晋统治集团实行的是曹操倡导的“阴谋治国”模式。直接导致人心涣散,国家动摇,导致北方游牧民族大举入侵,国家崩溃。
另一方面,他公开呼吁坏人治理国家。就中华文明而言,自古以来就提倡贤人之选,贤者在位,能者在位。管理国家大事,要选有德(贤)有能(能)的人。好人不一定做好事;坏人一定会做坏事。如果让坏人管理国家事务,会有好结果吗?前后七年间(公元210年至公元217年),曹操三令求贤,即著名的“魏武三圣旨”。在《求才第三序》中,他公开说:“高才者不同,或可视为侍卫,负辱,嬉笑,或无情不孝,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皆知其有,不可有所遗!”也就是说,他敢于用不仁不孝的人来治理国家,打仗。治国用兵有多重要,即使我们小心翼翼的用人,也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现在我们已经公开承诺,敢于使用不仁不孝的人。我们会怎么治国用兵?用不孝之人治国能维持社会秩序吗?用不通人情的人来统治军队,老百姓的生活怎么保障?以不仁不孝之人治国,会使国家成为黑社会;如果你和无情不孝的人一起带兵,士兵就会变成土匪。这种方法在理论上是矛盾的,站不住脚的;在实践中,这是危险的,并且会引起大问题。魏晋南北朝时期,整个中国北方都处于被侵蚀的状态,几百万人倒在了地上。这就是曹操用不仁不孝之人治理国家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曹操的为人处事方式也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为他名声大振,后人纷纷效仿,总是理直气壮地作恶。当然,我们明白,无论曹操多么精力充沛,他所做的都是有限的。但一千多年来,书籍和演技被广泛传播和夸大,世界上很多坏事都和曹操有关。在曹操这个人物出现之前,有些人因为做了坏事和不光彩的事而感到内疚。曹操这个人物出现后,这些人觉得我学了英雄曹操,反而心安理得,理直气壮,一点愧疚的念头都没有。俗话说:“曹操!曹操!以你的名义犯了多少罪!”
陈寿的《三国志》是以魏为蓝本的。如果在书中做笔记,维护曹操的形象是很自然的。但曹操的背信弃义太离谱,陈寿也掩饰不了,但还是暴露了很多缺点。至于日后罗贯中的通俗三国演义和毛宗岗的修订三国演义,奸雄暴露得淋漓尽致。长期受评书和演戏的影响,普罗大众对曹操的看法一直是深恶痛绝的。《东坡支林》中的一段话可以作为民间观点的代表。这段话是:
王鹏尝云:土乡儿女贫下中道,家人恨之入骨。有了钱,我们可以聚在一起听古语。说到三国大事,当你听到刘玄德战败时,你会频频皱眉。当你听到曹操战败的时候,你会高兴得快唱起来。所以知道君子之德,小人之德,绝不会被砍头。
至于历代官员,都不看好曹操。在贞观显贵中,李世民对冯德毅说:
流动的水有清有浊,甚至在源头也是如此。君为政源,民为静水;你在欺骗你自己,你想让我走正道。还是浑浊之源,看着清澈的水,不合理。我经常认为魏武帝是个骗子,并且非常鄙视他。
李世民本人也是一个有名望的人,甚至他看不起曹操,也羞于与他交往。
曹操成为后世黑社会的始祖。
曹操用自己的言行告诉后人,一个人要想成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果断,一定要无情。他宁愿我对不起全世界,也不愿让全世界对不起我。我宁愿错杀一百,也不愿错过一个。被曹操冤杀的人太多了,简直数不清。一些突出的事情,比如在梦中杀人,比如把吕伯奢一家连根拔起,都是气人的。但这些东西不一定可靠,也不一定是史实。只有曹操杀周布衣,仔细查各种史料,应该是真的。现在暂时选一份史料做个简要介绍。零陵圣贤的传说说:
周布衣性格直爽,零陵人。年轻人天赋异禀,聪明又敏感。毛(曹操)要娶妻,不疑。毛的小儿子苍树(曹冲饰)很聪明,这一点毋庸置疑。而死了,毛很嫉妒,想把它处理掉。文帝(曹丕)认为不可能谏。毛说:“这个人你管不了。”刺客的任务就是杀死它。
另有《北唐书钞》(卷一一八)讲述了周布依的故事:
曹操攻不下柳城,问图情。周布衣入十计,攻城略地。
曹冲是中国阿基米德曹操的小儿子。是他利用浮力定律发明了借船称大象的方法。他年轻时和周布衣一样聪明,所以和周成了朋友。
曹操杀了周布依,原因如下:
第一,曹操想招他做女婿。他害怕,没有接受,让曹操很没面子,死有余辜。
第二,他和曹冲是好朋友。曹冲病死,他又不能是独生子,死有余辜。
第三,他是一个伟大的人才,超出了曹丕等人的控制。为了曹氏集团的安全,杀了他为宜。
请问这些是什么原因!用这些理由杀人,谁能安息!奸夫被后世世人深恶痛绝,绝非没有道理。
曹操多次写文章告诉后世的野心家,要想急功近利,就要敢于选人。敢用逃犯。“如果你必须诚实,然后可用,那么为什么齐欢主宰世界?”“有行(德)的人,未必能上进;一个有事业心的人,可能什么都做不了。”有必要以不同的方式使用它,并严格控制它,以便它能为自己工作。这个用人原则和现代黑社会很接近。请问这样有才华的人能做什么好事!
曹操劝我们不要谈道德。他说:谈道德不过是“贪图虚名”。这个说法来自他写的一篇文章《让县城知道自己的故事》。当时曹操用朝廷的名义统一北方。有人议论他,认为他羽翼丰满后,会在汉朝夺取天下。他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坦白自己没有野心(这个坦白就是这里没有银子)。他还夸口说“国若不孤,不知有多少人当皇帝,又有多少人当国王?”也就是说,没有我,国家就乱了。其实和他在一起,国家还是年年战乱,没有一天安宁。他说他想辞职,以免被误解,但转念一想,如果交出权力,尤其是军权,很可能会受到伤害。如果你自己被杀了,你会让国家陷入危险(自视甚高),你不方便辞职,不是因为你爱栈,而是为了国家。所以,他绝不会“沽名钓誉,损人不利己。”毕竟,他永远不会交出权力。至于朝廷封给他的“美食城”,有3万户,他愿意还2万,留1万户,以“自说自话”等等。其实曹操说要辞职是装腔作势。如果你真的没有野心,为什么不能辞职?作为宰相,就算你退出军界,谁会害你?有很多漂亮的词。归根结底,权力是要抓的,利益是要占的。至于名声,我不介意。曹操在这篇文章中的“教诲”,都是后人的野心家所理解并认真遵循的。
中华民族的民族是爱好和平、真诚包容的。曹操所做的,不过是反对而已。要问曹操对后世的影响,更具体的说,可以说曹操成为了后世很多野心家的祖宗。他的言传身教成为后世野心家模仿的典范;他的一些作品成为后世有志之士学习的经典。很多混混和黑社会头目往往通过《三国演义》得知奸诈之人的阴谋诡计,并穷追不舍。
对于曹操这种违背中华民族精神,危害后世的奸臣,从古到今,从官方到民间都有谴责的声音。虽然少数文人会因为欣赏三曹的诗而对曹操产生一些好感,但这不是针对人的。影响不了后人对他的整体评价。
自古至今,人类社会是作为百万人组成的群体而存在的,必须建立秩序;为了维持秩序,人们必须有行为准则,也就是要讲道德。虽然道德标准时有变化,但人类社会必须讲道德,不能抛弃道德。这是死的真理,绝对的真理,永恒的真理。如果我们抛弃道德,世界将陷入混乱,人类将自我毁灭。敢于公开抛弃道德的人,永远会被全世界唾弃。谁要是想表扬这种人,为他翻案,就会把自己置于尴尬的境地,暴露自己不光彩的意图。给曹操翻案太难了。只要曹操不讲道德,弃德铁案翻不了,他就永远翻不了。在本文的结尾,作者有一首关于曹孟德的诗,这位“曾经的英雄现在生活在和平之中”:
那个傲慢的人转过头来,
千百年来人们嘲笑奸诈的男人;
会给后代带来灾难已成定局。
翻案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