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满族民间文学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满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民间文学瑰宝,对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满族民间文学主要包括神话、民间故事、歌谣、谚语、说唱文学等许多种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许多特点。

神话传说是满族民间文学中最早的一部分,很多最初是用满语流传的,与萨满祭祀的崇拜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满族神话中的神阿布·凯恩·李杜,生育女神的母亲佛多,从原始社会开始就被广泛称为宇宙和人类繁衍的主宰。在各种传说当中,比如人物,风景等。,涉及最多的人是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乌鸦的救星”“狗的救星”等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也说明了满族人民对这位有血有肉的民族英雄的深深热爱。近年来,许多满族神话和民间故事被记录、整理和出版,使中外学者对满族民间文学再次给予高度评价。

许多满族民歌和谚语具有八旗制度和骑射民族的特点。比如《猎歌》:“风吹号角,雷击鼓,松树与桦树共舞。哈哈,带着弓箭猎入山谷——”;再比如一首儿歌里的“拉撒,鹰,阿玛有个小喇叭”。白色的翅膀,飞得很快,红色的眼睛,看得很清楚。兔子见了跑不了,天鹅见了就迷糊。左翎睁大眼睛,称之为海东青——“。再比如“父子不同姓,男女一双鞋”这句谚语。前一句的意思是满族人不随姓,也不用姓。最后一句是满族女性不缠足,穿的鞋子和男性差不多,都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满族民间说唱文学主要有八角鼓、子弟书、丹仙排子曲、茶曲等形式,大多形成于清代中叶,流传于北京、盛京等满族人口较多的城市。许多作品反映了满族人在城市中的生活,其中《子弟书》成就最高。这种由八旗子弟自创自唱的曲艺形式,高雅活泼,抒情性强,故事性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满族市民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民国以后逐渐衰落,但又转化为京韵大鼓、东北大鼓、二人转等形式,在民间流传更广。它和弹弦等体裁一样,吸收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内容,成为深受北方观众喜爱的民间艺术体裁,体现了满族对中国说唱文学发展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