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时出血是什么原因?
粪便出血绝大部分来自肠道良性疾病,大肠癌只占一小部分。大便出血的原因很多,其中痔疮、肛裂、幼年型直肠息肉、结直肠腺瘤较为常见。此外,大便出血应与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和肠道出血相鉴别。结直肠癌很容易与其他导致大便出血的疾病混淆。其中特别要提到痔疮和痢疾,因为大肠癌患者往往被误诊为这两种疾病,失去宝贵的治疗机会。痔疮是便血最常见的原因,其出血与排便有关。多为排便或排便后滴漏或喷溅,颜色鲜红,有时伴有痔脱出及不适、疼痛等相关症状。直肠镜显示有痔疮。痢疾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由痢疾杆菌引起。症状为腹痛、腹泻、急性腹泻、脓血便,可伴有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经治疗后迅速消失。少数患者治疗后不能痊愈,产生所谓的“慢痢疾”,可出现反复腹泻、粘液便、脓血便、大便出血等类似大肠癌的困难。误诊的原因大多是没有进行全面的检查。防止误诊的关键是,医生不要在没有进行系统的大肠检查的情况下,就轻易对大便出血的患者诊断为痔疮或慢性痢疾。很多人认为排便时出血就是痔疮。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因为便血不仅仅是痔疮特有的症状。便血就是消化道出血,分为高位出血和低位出血两种。高位消化道出血,如食管下端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等。,由于血液离开血管后在肠腔内停留时间较长,粪便呈焦油状、黑色,或褐色、糊状,排出体外时便潜血为阳性。低位消化道出血,尤其是结肠、直肠下端出血,呈鲜红色,与排便密切相关。其中痔疮出血表现为强行排便时从肛门排出的血,量多不一,或带血,或滴血,或喷血。肛裂引起的便血一般很少,并伴有剧烈疼痛。直肠息肉出血多见于排便时肛门周围有血液污染的患儿。如果是成年人,就要非常注意直肠和下结肠是否有癌性肿瘤伴有便血混粘液和脓性分泌物,气味奇臭,并伴有音符变稀的症状。如果粪便中有血并伴有粘液,大便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左下腹疼痛,应首先考虑痢疾和慢性肠炎。上面讨论过,便血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并非痔疮独有。另外,痔疮不仅仅是便血的症状。一般来说,痔疮除了便血外,还会出现排便后肛门有东西突出、肛门周围发痒、有粘液流出、肛门旁肿痛等症状。对于特定的患者,这些症状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几种症状并存。所以不应该认为大便出血就是得了痔疮。要综合考虑,尽早去专科医院,防止误诊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