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突然不想上学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最近接受了一些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孩子突然不想上学了,有小学高年级的,有初中的,也有大学的。家庭的重心是孩子,孩子的重心是学习。如果一个宝宝不去上学,就好像整个家庭失去了重心,失去了日常的节奏,这会让父母很担心。你身边有不想上学的孩子吗?你是做什么的?

我讲一个关于一个不想上学的孩子的故事。

01好了,却不想再去上学。

时光飞逝回到十几年前。好朋友芳芳打电话说孩子一个月没上学,让我把她搬回学校。

小雪是我看着长大的孩子,从小就很乖。小雪如愿进入了当地著名的初中,但班主任和学科老师的搭配没什么可说的。学校离家很近,不用接。太让人放心了!芳芳和她的丈夫对他们的事业很放心。升职加薪,职称评定都顺理成章的来了,方方也出了自己的书。一切都那么好。

有一天,小雪感冒了,想在家休息几天。芳芳觉得有点小题大做,但还是请假了。期间有同学来看小雪,给她带了笔记和作业。她说她下周要去上学。周日晚上,芳芳看到小雪反复整理书包,准备上学。她打算周一送小雪去学校,和老师见个面交流一下。

星期一早上,芳芳一大早就做好了饭。闹钟响了无数次,却没有小雪出来。眼看就要迟到了,芳芳给小雪打电话,看到她的头蒙在被子里。芳芳急得绝望,但还是忍住了脾气,摸了摸额头,看看是不是又发烧了。芳芳摸了摸满是泪水的手,原来是小雪躲在被子里哭。

从此,小雪就不上学了。问她什么时候去上学,她说明天去,下周去,然后就不说话了。一开始是接同学的电话,后来就不接了。她很少出门,把书从包里拿出来又放回去。看得出来她想学习,但是书看不下去,默默的躺着,吃的也少。看到孩子越来越瘦,母亲异常心疼。

芳芳和班主任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没有发生特别的事件,没有受到老师的批评,也没有和同学发生矛盾。小雪成绩中等。二年级加了物理后,她觉得很难,有点压力。听了老师的话,芳芳知道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发生,也就放心了。但是芳芳不明白。现在孩子这么娇气,生活条件这么好,遇到这种学习上的困难就不上学了。

芳芳想向我要一个让孩子们重返校园的秘方。我告诉对方,孩子遇到的困难应该比她想象的要多。孩子天生亲社会,更愿意按照主流社会的要求去做随大流的事情,比如和大家一起上学。如果不是遇到了巨大的困难,我是不会回国的。孩子一段时间应该压力很大,生病只是回归家庭的借口。生病的时候,离开了压力源,心灵得到了解脱。她反复整理书包,可能是因为内心挣扎,试图回到学校,但还没有足够的力气。看到别人去上学,她心里很难受,就像一个失业在家的成年人,失落又愧疚。

我要求芳芳做好心理准备,孩子短时间内可能回不了学校。她要静下心来,接受孩子的现状,然后从小处着手,帮助她慢慢重拾上学的信心和勇气。方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开始试着去理解孩子。

芳芳不再催孩子上学,给孩子请了假,看到她在纸上涂鸦,就帮她找出小时候画画的夹子,让她画。她害怕出去见同学,方方就带她去北京住在姑姑家。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小雪终于有勇气走出家门,在博物馆、美术馆、植物园走走停停,画素描。在这种走走停停中,小雪的脸色又变得红润起来。

半年后,小雪说她想上学,但不想回原来的学校。芳芳知道孩子还不想见同学,就帮她转学到离家很远的中学。小雪逐渐适应了学校生活,在新学校完成了初中和高中学业,后来考取了一所美术学院。现在小雪在她曾经流连的博物馆工作。小雪说,她特别感谢妈妈带她来这里重新找到了自己。

一场小雪回学校了,很多“小雪”都呆在家里。

孩子不想上学的原因是什么?

10年前,一些孩子不想上学是一个偶然事件,但现在它已经成为一个普遍问题。

偶尔会有朋友直接或间接咨询孩子不上学的问题。我有个同学在医院精神科工作。他们诊所每天接待十几个不上学的少年。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我国约有5000万青少年辍学在家,包括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和研究生。不仅是普通学校,名牌大学也有突然退学无法完成学业的情况。孩子不上学已经成为近年来青少年咨询中最常见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思考孩子不想上学的原因,我可以总结如下:

来自家长和学校的压力和期望。

父母不管小时候学习好不好,对孩子的学习都有很大的期望。学习好的父母认为,现在的好生活是自己努力换来的。以前学习不好的父母会说我因为学习不好受了这么多苦。现在我给你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孩子的成绩就像父母的KPI,孩子成绩好,闪闪发光;孩子学习不好,家长觉得抬不起头。

此外,父母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焦虑和压力也会投射到孩子身上。在过去的20年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行业的变化,不确定性让父母焦虑。孩子的学习成了家长唯一能把握的事情。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而执着的信念:只有好好学习,才有美好的未来。为了孩子好好学习,父母会不择手段。

在很多家庭的孩子放学后的对话中,家庭说的10句话中,有6句是家长对孩子说的,围绕着“作业写完了吗?”;三句话是孩子对父母说的,问作业或者吃饭;1句子是父母之间说的,内容离不开“你去看看孩子的作业”。有些家长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陪孩子学习,学习是他们家庭生活的全部。

这样的压力也会来自学校的方方面面。初中,初中的学业适应,中考,高中的学业适应,高考...老师抓得紧,学业评价维度比较单一。许多孩子在这样的比较和挤压中丧失信心,亚历山大,在不断的挫折中。孩子变得习惯性无助。他们要么逃跑,要么放弃,原地等待。

孩子自身动力不足。

现在孩子生活条件好了,每个孩子都能吃好喝好,有机会接受教育,过上轻松的生活。我父母那一代人,曾经为改变命运而奋斗,他们愿意“学海,努力。”家长老师用“学习需要吃苦,改变命运”来教育孩子,没有重点。孩子不想改变命运,不想吃苦。他们想变得更有趣,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样,学习就成了家长和老师重视的、需要吃苦的事情,而与孩子本身无关。孩子哪来的动力?

动力就像马达一样,是做一件事的重要因素。在学习的海洋上,一个没有动力的孩子就像一艘没有引擎的船,被海浪冲得精疲力竭。家长和老师看着孩子没有动力的学习,往往会感到愤怒和无奈,但你有没有想过,此刻的孩子其实比我们更累。看看这些孩子蜡黄的脸,你就知道他们内心有多努力。如果有一点精力,孩子愿意和同伴在一起。

不上学不是紧急情况,只是你没注意到。

表面上看,孩子突然不上学了,实际上这并不是突发事件。孩子的压力和不适积累了一段时间,父母的粗心和忙碌却没有被发现。生活中的诱因把这件事变成了主导事件,摆到台面上。考试不及格,被老师批评,和同学发生矛盾,都有可能诱导孩子不去上学。一些孩子受益于疾病,不再想去上学。孩子没有动力,没有养成处理眼前困难的能力。这些问题的积累,会给孩子带来持续的压力。事件成了压倒孩子上学,让孩子离校的最后一根稻草。

孩子上学这件事,就像大家集体登船一样。这艘船样式普通,速度也不快,但是每一个中途下船的孩子再上船都要困难好几倍。有些孩子可能再也没有勇气和机会上船了。从精神病学的同学那里了解到,中小学生离校半年以上返校的概率很低。

孩子不上学,家长该怎么办?

面对孩子不上学,家长有误解,行动往往有两个极端。

有些父母认为他们的孩子是故意不去上学的。这些父母经常大发雷霆,对孩子使用语言暴力。这些家长不知道,孩子也在受苦,他正面临着人生的一次重大困难和挫折。父母的暴力可能会让孩子远离学校。有的家长为了孩子再上学也讨好孩子,答应各种要求。有些孩子以“上学”为手段,威胁家长满足他们的不合理要求。想让我上学,就得给我买手机,买名牌,买宠物...谄媚的模式不会把我的孩子送回学校,这可能会导致恶性循环。

那么父母能做些什么呢?

①接受现状,重建联系。

家长首先要接受孩子成绩差,不想上学。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成为尖子生,也不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和能力去学习和探索。当小雪的妈妈允许她回归家庭,带她回到画夹,流连于各大场馆时,也再次送上了她的信任、接纳、爱和欣赏。这些都是小雪重新成长的养分。

妈妈也会焦虑,但她知道这是她必须要处理的事情。她记录着孩子走过的路,每天发生的变化。有一天,她打电话给我,说感谢孩子给了她一个机会,让她放慢脚步,带着孩子慢慢走,走过这一片泥泞,弥补被工作繁忙忽略的甜蜜。

②事业视角,放松内心。

不上学是一个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行为,也是对自己的探索。如果家长能换个角度,带孩子走出目前的困境,从未来看现在,把时间轴拉长,那么很多问题都会有新的思路。赵昂老师在《未来之路》这本书里提到了未来的视角,你可以用它来给你的孩子展示当下的迷茫。你可以问你自己或你的孩子:

站在未来十年,你看着孩子现在的困境,会发现什么?

十年后你会对现在的你说什么?

以后会对你说什么?

十年后,如果你再想想,你会怎么想?

这样的难题放在很长的时间里看,就成了孩子人生长河中的一个小浪花。这让家长很容易理清孩子的问题。你不会一直盯着孩子的学习,这样可以丰富你的家庭生活,让家里的气氛轻松起来。

那么为了孩子十年后更好的未来,我们愿意做些什么呢?我们尽量不只是和孩子谈论学习,也不把学习狭隘化为文化研究。我们可以和孩子们谈论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他们的梦想和未来的计划。让自己回到父母的角色,支持者的位置,支持孩子成为他未来的样子。

3改变不易,不能心急。

当父母的视角发生变化时,他们对孩子的态度和行为也会发生变化。可以开始记录自己的成长,孩子的变化。但是有的家长说,我也想做,但是我做不到!看看他。他是个大块头。他不去上学。他在家闲荡。我已经厌倦了。我忍不住说起他。我很理解这些家长,但是问题不是一天就能解决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我们也允许自己暂时做不到,允许孩子在一个过程中改变。我们从每天不停的说话变成了一天一次的说话,从一天一次的说话变成了不谈学习。当你放下焦虑,你就能看到孩子的一点点变化。

翻外片

最后分享两个曾经“没上过学”的孩子。

小时候,我是妈妈心目中清北妙子的尖子生娜娜,二年级就辍学了。妈妈不甘心,带她去各种治疗都没有结果。最后,她尊重了自己的选择。娜娜报考了当地职业技术学院的“3+2”学前教育专业,还考了第二专业——西餐烹饪,两个专业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吃着女儿做的西餐,看着女儿的笑脸,母亲对清北的梦想不再偏执。

比赛没考好,高二就不上学了,第二年参加高职单招考试。在等待开学的几个月里,赛赛去了商场打工。一个月后,赛赛被提升为经理。赛赛特别有成就感。妈妈问,当了经理,你还上学吗?赛赛说,我要好好上学,不能止步于店长。

写在最后

每个孩子都有社会属性,上学是很多孩子一起走的路。但孩子从现在到未来的路不是只有一条,也不能停。当一个孩子无法上学时,他内心的能量是非常微弱的。我们允许他停下来休息一下,或者我们可以先走一条小路,然后回到大路,甚至可以一直往前走。重要的是,父母要用自己的生命之光给孩子能量,陪他找到自己的路,通向未来,通向社会,创造价值,看到站在未来的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身边有不上学的孩子,或者有和这些孩子相处的经历,记得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