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今日派”是什么意思?
受西方现代主义直接影响的中国现代主义小说,在新时期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一、“伪现代主义”时期(1979-1981)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受西方现代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意识流和象征主义)的影响,中国文学出现了一些探索文学形式和写作技巧的实验性作品,如“新感觉派小说”、“现代主义诗歌”。代表作家和诗人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戴望舒、、卞等。这些作家的作品在小说的形式、节奏、手法上具有现代主义特征,注重捕捉小说感觉来表达作家耳目中的城市风貌;或者受弗洛伊德性心理的影响,比精神分析更重要;或者用朦胧的意象和含蓄的语言来暗示和表达感情和情调...但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它们只是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流派而存在,并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繁荣,不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前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简单回归,而是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涌入的产物。
西方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首先出现在诗歌领域。顾城、北岛、舒婷等人的“朦胧诗”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文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文学潮流,对传统文学观念发起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朦胧诗中强调的“自我”,也让人们开始思考“人”这个命题,文学开始回归文学本身。“朦胧诗”虽然不能算是现代主义文学,但它的怀疑精神、许多创作手法和荒诞意识都呼应了西方现代主义的精神。
当理论界掀起引进西方现代派理论的高潮时,小说家们迫不及待地将这些新引进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一向被视为文坛大哥的王蒙,在回归江湖后的创作中有意识地突破了传统的小说写作风格,大胆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现代派小说的一些表现手法。从1978开始到1985前半年,他已经发表了19篇充满探索精神的短篇小说,其中《夜之眼》、《布衣礼物》、《春之声》、《放风筝》、《海之梦》、《蝴蝶》等作品明显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与此同时,活跃于20世纪50年代文坛的老作家孟也加入了探索的阵营。茹志娟的《被错编的故事》运用蒙太奇镜头组合的方法,扩大了作品的容量,使作品的内容立体化,通过幻想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宗璞的《我是谁》、《蜗居》、《泥地里的头》等作品,着重以荒诞的历史、荒诞的现实、荒诞的环境,甚至荒诞的思想感情描写等超现实主义手法,探索知识分子复杂的精神世界。此外,张洁的《爱不能忘记》和陈蓉的《负十年》也有意无意地借鉴了现代派小说的写作技巧。
随着创作实践的蓬勃发展,关于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论讨论和争鸣也一发不可收拾。这一时期的代表文章有:孙绍振的《新美学原则的兴起》,高行健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徐迟的《现代化与现代主义》,徐静雅的《崛起的诗歌》等。这些争鸣和探索的文章,与当时译介的作品一起,汇成一个强大的理论体系,影响了中国新时期的现代派文学创作。
80年代初的探索性作品虽然在形式上开始打破传统的叙事模式和结构模式,以主观的心理意识流来安排叙事时空,但总体上并没有触及中国作家深层的审美观念、创作观念和创作模式。所谓“现代主义”,只是运用了象征、变形、意识流等现代主义艺术手法和技巧,其作品总体上仍是充满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的“社会现实主义文学”。其目的是表达作家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认知和看法,即主观意识的描写是为反映客观现实服务的,作品的主题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焦虑,而不是西方现代主义所表达的对“个体生命”的焦虑。因此,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作品被称为“东方意识流”或“心理现实主义”,也有人称之为“伪现代主义”。
但这一时期作家的创作为后来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一批对现代主义有亲和力的读者和批评家。他们的作品是80年代中国文学在西方现代主义影响下的初步成果。
二、先锋小说的繁荣期:(1985-1988)
随着西方现代主义越来越多地被译介到中国的趋势,理论界的精神分析小说、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新小说、形式主义、叙事学、结构主义、存在主义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在80年代中期成为关注和争论的焦点,西方现代文学的概念开始深入人心。在西方现代主义的刺激下,中国先锋小说创作在1985之后呈现井喷态势。
两部小说出版于1985,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曲》。《你别无选择》用“音乐”的结构和“黑色幽默”的语言,在看似荒诞的情节中展现了一个音乐学院僵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心灵的绞杀。《无主题变奏曲》将无主题的心理片段和生活片段连接起来,通过一个自动从大学退学,甘心做一个“无所事事”的酒店服务员的年轻人的自述,展现了年轻一代孤独迷茫的生活状态。与王蒙、宗璞等“伪现代派”作品相比,这两部作品超越了形式探索的层面,将现代主义精神融入到作品中,在思想意识、文学精神和表现手法上更加成熟,具有现代主义的特征。正因为如此,批评家们认为,在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正在进入一个繁荣时期。而《你别无选择》也被称为“第一部成功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是“一代人情感历史的凝结”。
继刘索拉、徐行之后,又有一批作家如马援、红枫、格非、残雪、余华、孙甘露、莫言、苏童、扎西达娃、北村等。纷纷走上文坛,开始了先锋文学的舞蹈。中国的先锋文学天生就带有现代文学影响的痕迹。比如莫言把马尔克斯和福克纳比作“两座灼热的高炉”,认为他们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作家;余华推崇卡夫卡和川端康成,他的小说充满了新小说和罗布·葛雷的痕迹。残雪的作品充满了卡夫卡的影子;格非和孙甘露的作品都深受博尔赫斯的影响...当然,他们的探索不是单纯的模仿,还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本土化特征。比如马援、格非等人,不同于博尔赫斯对纯粹幻想世界的迷恋,他们带了一种东方传统的对“现象”的关注,而不注意“真实”与“幻觉”的区别。孙甘露的诗歌探索也是以探索现代汉语的诗歌功能为基础和重点的,等等。
在“形式”的变化中,马援无疑是叙事革命的代表。他的《拉萨河女神》第一次将叙事置于故事之上,整理了几个没有因果联系的事件。在他的《冈底斯的诱惑》、《西海无帆船》、《虚构》、《大师》、《布满奇异图案的墙》等小说中,他用元叙事手法打破了小说的“不真实的幻觉”,进一步混淆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马援的叙事探索使这形成了著名的“马援叙事陷阱”,并以独特的方式消解了人们。
残雪《山上小屋》等小说里的世界是畸形的。她笔下的人物都是神经质的,彼此缺乏交流和信任,有一种“自虐”和“他虐”的心理。她的小说以丑陋形象的堆积突出了外界对人的压迫,把一种个人的感受上升到了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的寓言的层面。
格非从一开始就致力于叙事迷宫的构建。他用人物内心意识的紊乱构建了一个线圈迷宫——包括纠缠、碰撞、意识分散、短路。比如他的短篇小说《褐鸟》,第一次使用了“叙事空缺”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看似真实又不真实的故事。它打破了传统文学对“真实性”的追求,揭示了现代人对“存在”真正本质的怀疑。
三、静默期(1989至今)
90年代初,由于先锋派作家的作品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逐渐失去了在读者中的市场,因此减少了探索的力度。他们作品的叙事风格更容易被普通读者接受,有的甚至与商业文化相结合,作品被转化到小说的其他领域。然而,中国先锋小说的探索并没有停止。在20世纪90年代,仍有一批作家坚守着“先锋”的孤独阵地,如韩栋、朱文、海南、黑海等。他们依然用自己的创作延续着中国文学的先锋舞蹈。
中国先锋小说的繁荣期虽然短暂,但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它打破了传统现实主义模式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垄断地位,结束了一个由政治权威控制的小说时代,中国的小说创作从此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此外,先锋作家的探索成果,如时空错位、零度情感叙事、叙事陷阱等。,也被90年代的作家们恰当而巧妙地运用,因此中国的文学也被注入了新的因素,呈现出更加多姿多彩的景象。
我个人给你三句话,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第一,中国当代文学深受外国文学影响,尤其是1978之后,但这种影响被模仿,直接结果就是“来得快去得也快”,比如先锋小说,马尔克斯句式等等。
第二,现代主义在中国不可能存在,这是西方古典哲学终结的表现,而我们是文革中个人崇拜和非理性的终结。虽然两者表面上都是对传统的颠覆,但东方并不等于西方,尤其是在哲学上。
第三,现代主义小说是否真的构成了现代主义的特征,还有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