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慢声》

声音缓慢

李清照

找来找去,又孤独又难过。乍暖还寒的时候,最难停止呼吸。

三杯两盏酒,怎么能打得过他,风里来晚了?郭艳很难过,但这是一个老熟人。

黄花堆得满地都是。现在谁能摘?看着窗外,一个人怎么会黑?

梧桐更是毛毛雨,黄昏滴水。这一次,多么悲伤的一句话?

此词是李清照晚年居江南时所作,用以抒发对家人身世的忧虑。这个词最大的特点就是成功运用了重叠。开篇三句十四个叠字,表达三种境界。《寻找》,写人的动作和神态;《清冷》,写的是环境的悲凉;《悲凄》,写内心世界的巨大痛苦。同时,这几对叠词也造成了节奏的往复,加强了词的音乐性。第二个特点是借物抒情。上半部“轻酒”“晚风”“横雁”的运用,下半部“黄花”“梧桐”“细雨”的运用,准确生动地表达了内心的悲伤,最后逼出“怎么得一个悲字”的强烈感觉,顿时打了一个结,痛苦无限。全词语言朴实,感情细腻,用词巧妙,纸上满是呜咽,感人至深。

唐宋时期,古代文学家以散文为赋,音乐家以慢词为赋。慢词具有赋的描写特征,通顺、均匀、多变,可称之为“赋”。李清照的《慢声细语》几百年来脍炙人口。就其内容而言,简直就是一首悲秋诗。只有用赋的形式去读,才能达到它的目的。李清照的这首词在实践中是有创造性的。《声慢》原调平仄,声调缓慢。但此字改为韵,并反复使用叠字、复音词,使缓变急,悲变悲。这个词写得骄傲放纵,既不委婉,也不含糊,不能列入婉约体。

以前对这个词的评论,特点是前三句有一系列重叠的词。但只关注这一层,难免会失落。这个词描述的是主角一整天的难过心情,不过是从“寻找”开始的。看得出来,她起床后感到无聊和失落,于是四处张望,仿佛在海洋中游荡的人要抓住什么东西才能得救,希望能找到什么东西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和孤独。下面的“冷冷清清”就是“寻寻觅觅”的结果。非但没有发现什么,反而被一种孤独冰冷的氛围所侵袭,让我感到悲伤和难过。然后我又写了一句,“伤心又惨”。这三句话,一种悲凉刺骨的气氛笼罩了整篇文章,让读者屏息凝神。这就是所谓的“我停不下来”的结果,因为我对generate有很多感受,不得不赶紧吐槽。

“乍暖还寒”这句话也是这个词的难点之一。这个词是秋天写的,但是秋天的气候应该说是“一见钟情”,只有在初春才能用“一见钟情”。我认为这是一天的早晨,而不是一个季节的天气。秋天的清晨,朝阳升起,所以说“乍暖还寒”;然而,晓寒仍然是沉重的,秋风刺骨,所以它被称为“仍然寒冷”。关于“时”字,有人认为在古汉语中应该解释为“季节、气候”;但柳永《永远的会乐》说:“风舒缓,昼景安宁,时新。”从阴雨到新是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可见“时”字在宋代和现代汉语没什么区别。“是最难引起兴趣的”这句话和上面“找”的那句话遥相呼应,表示从一大早就不知道做什么了。

下面的“三杯两盏酒,怎能敌得过他?”“萧”、“萧”,通俗的说法是“晚”这是争论的另一个焦点。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札记:

《黎明来了》,每一首大多“迟到”,几乎都是因为下面的“黄昏”。其实写一天字,也不是一个晚上的事。云若“来的晚,风急”,则反反复复。以上“三杯二盏酒”为晨酒,即“念奴娇”二字,叫“抱头醒酒”;在下文中,“大雁飞得太远”,也就是“郑弘飞得太远”这个词。今天,我用各种各样的书来写“”,比如草堂诗集、综合诗集和张的诗集。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说“拂晓风急”,符合上面所说的“冷暖”。古人在石矛从早晨开始饮酒,也称为“托头捧酒”。这里说的是借酒浇愁没用。至于下面的“雁”,是南方来的秋雁,过去在北方见过,所以说“虽悲,却是故人相识。”《唐宋诗选释》曰:“雁不可相知,旧日相知者,抒思乡之情。赵桓《冷塘》:‘田园之心无限,一只大雁过南塔。’这个词的意思是接近。“这也是。

上一部电影出自《一个人寻找虚无》,写道借酒浇愁难;风送雁,却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一部片子就从秋天的高空转到了自家院子里。满园菊花,秋意浓。这里的“满地黄花堆积”指的是菊花盛开,而不是满地残英。“憔悴损”是指你因为悲伤而憔悴消瘦,也不是指菊花枯萎。正是因为无意看花,虽然菊花价值不菲,但我也不想摘下来欣赏。这才是“现在谁还能摘?”但是,人不摘花,花就会枯萎;如果花被损坏了,摘下来是无法忍受的。在这里,我不仅写出了自己无意中采花的郁闷,也透露了自己爱花感恩的心情。笔法比唐代杜秋娘唱的“有花必折直,莫待空”深刻得多。

从《守窗》开始,写一个人坐着的无聊和压抑,比《寻找》的三句话更进了一步。“守”的句子根据《张惠言诗选》断句,用“独”与上句相连。《鹧鸪天》下篇秦观(佚名作品):“无话可说,方尊定断肠至黄昏。这就接近了“得时一灯,梨花收于雨”这句话的意境了。而秦词是从人对黄昏的心理准备方面入手,李则是从反面说,仿佛天空故意不肯变黑,让人特别难过。《吴彤》这句话不仅脱胎于淮海,还用到了文《更漏》的下篇,“树,半夜下雨,离别情苦;一叶一声,空阶坠向明”的意思,两个内容融为一体,笔锋更直,感觉更切线。最后一句“如何得一个伤心字”也是独树一帜的一笔。从庾信开始,就有了千言万语的愁,或者说愁字如海(分别是于和秦观的词),总之就是话多。然而在这里,我化多为少,只说我的思想是复杂的,是复杂的,如何只用一个字“忧”就能涵盖一切。美就美在不代表有任何“烦恼”二字之外的情绪,就是戛然而止,好像什么都不是。表面上有一种“想说就说”的倾向,实际上已经被完整生动地倾诉出来了。

这首诗很大气,没有分支。它把一切都一一讲了出来,却始终与悲秋的含义息息相关,这真的是六朝抒情小赋的精髓。用一种接近口语的简单清新的语言引入新的声音,真正体现了音乐人的本色,确实是一部有价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