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自传范文?
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难过。我爱我的母亲,尤其是她一生的辛苦。很多事情都值得永远记住。
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家人,在“湖广填川”时迁居四川仪陇县马鞍场。祖祖辈辈给地主种地,家里穷,我们的朋友都是老实的贫下中农。
母亲生了十三个孩子。因为家里穷,喂不饱全部,只剩下八只,再生的被迫淹死。这在我妈心里是多么的难过和无奈啊!这位母亲独自抚养了八个孩子。然而,她的大部分时间都被家务和农活占据了,所以她无法照顾孩子,只能让他们在田里爬行。
妈妈是个好工人。从我记事起,我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家里20多口人,女人轮班做饭,轮到她们做饭一年。妈妈把饭做好了,还要种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又高又壮,她能挑水和粪。
妈妈整天都很努力地工作。四五岁的时候,我很自然的帮了她。八九岁的时候,我不仅会挑挑拣拣,还会种地。我记得我从私塾回家,经常看到妈妈在炉子上做饭汗流浃背,我就悄悄把书收起来,挑水或者放牛。有的季节,上午学习,下午种地;当我忙于农活时,我整天和妈妈在地里干活。这期间妈妈教了我很多生产知识。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艰苦,但因为母亲的聪明能干,勉强过得去。我们用桐油点灯。我们吃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油菜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当调料。这种地主富家都不看,妈妈却能做出好吃的饭。只有赶上好收成,才能缝制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的。母亲自己纺了线,请人织成布,还染了色。我们称之为“家织”,厚如铜币。一套西装已经被老大穿过了,但不会被老二老三穿破。
一个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的,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中国典型的农民。到了八九十岁,他还得犁地。如果他不犁地,他就会生病并在田里工作,直到他去世前不久。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她管理所有生产事务,每年除夕布置一年的工作。每天天不亮,我妈是第一个起床的,然后我听见我爷爷起床了,然后大家就离床了,喂猪,劈柴,挑水。母亲在家庭中可以努力工作,可以抱怨。她很善良,从来没有打过我们,骂过我们,也没有和任何人吵过架。所以,虽然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老少叔嫂相处得非常融洽。母亲同情穷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她不富裕,但她也帮助和照顾比她更穷的亲戚。她自己也很节约。父亲有时抽点干烟,喝点酒;妈妈管着我们,不让我们抓一点。母亲勤劳节俭的生活习惯和宽厚善良的态度至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灾难不会降临到中国农民身上,因为他们平安无事。庚子年(1900年)前后,四川连年大旱,许多农民饥寒交迫,倾家荡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食不果腹”。我亲眼看到,六七百个衣衫褴褛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儿,被所谓的官兵谋杀殴打,鲜血洒了四五十里,哭得惊天动地。在这样的岁月里,我家也吃了更多的苦,只是吃小叶子和高粱,一整年都没吃过白米饭。尤其是在乙魏年间(1895年),地主欺负佃户,要在租借地上加租。因为不可能,他就趁着大年三十威胁我家退租,逼我们搬家。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着散了一夜。从那以后,我的家人被迫住在两个地方。人手短缺,加上天灾,庄稼被没收,这是我家最悲惨的经历。母亲并没有灰心,但她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那些有钱没心没肺的人的厌恶更加强烈。母亲三言两语的悲伤故事和我亲眼看到的许多不公平的事实,激励着我在童年反抗压迫,追求光明,让我下定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因为学习,很快就离开了妈妈。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孩子,本来没钱读书。当时农村地主的压迫和官府的残暴,迫使母亲和父亲下决心攒钱,培养一个秀才“养门户”。我在私塾读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参加科举,后又去顺庆和更远的成都读书。这时候学费都是东借西借的,一共200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了国防大队的头才还清。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中,每年回家看母亲两三次。当时新旧观念碰撞得很厉害。我们信奉科学和民主的理念,想在家乡做点事情,于是保守的士绅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妈妈离开家乡,去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到了云南后,从家信中得知,母亲不仅没有反对我搬家,还给了我很多安慰。
从宣彤元年(1909年)到现在,我再也没有回过家。民国八年(1919年)才接了爸爸妈妈。但是他们工作习惯了,离开土地不舒服,还是回家了。父亲在回家的路上去世了。母亲回家继续工作,直到结束。
中国革命在继续前进,我的思想也在继续前进。当我发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加入了中国* * *生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人彻底断绝了联系。母亲就靠那30亩地,独立支撑起一家人的生活。抗战结束后,我能和家人交流了。我的母亲知道我做了什么,她期待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难处,仍然在家里过着勤劳的农民生活。在这七年里,我给母亲寄回了几百元钱和一些自己的照片。母亲老了,但她会永远想念我,就像我会永远想念她一样。去年,我收到侄子的来信,说:“我奶奶今年85岁了,精神不如去年健康,饮食起居也不如从前。我真的希望能见到你一次,暂时先谈会儿再见。”但我投身于民族抗战,未能回报母亲的希望。
母亲最大的特点就是一辈子没失业过。我出生前一分钟我妈还在炉子上做饭。虽然我老了,但我仍然热爱生产。去年,我侄子的另一封信说:“奶奶因为年纪大了,今年并不比往年健康,但她仍然马不停蹄地工作,特别喜欢纺棉花。”
我应该感谢我的母亲,她教会了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里吃了很多苦,这让我在30多年的军旅生活和革命生活中不再感到困难,没有被困难吓倒。妈妈给了我强壮的身体和努力的习惯,让我从来不觉得累。
我应该感谢我的母亲,她教会了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天越来越明白: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产。
妈妈现在离开了我,我再也见不到她了。这种悲伤是无法挽回的。母亲是个普通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我该如何报答母亲的深情厚意?我会继续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忠于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生产党,让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我能做的,我会去做。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李鹏:纪念我的母亲赵俊涛。
2003年6月65438+10月65438+7月是我母亲赵俊涛诞生100周年纪念日。同年2月23日,是父亲李硕勋诞辰100周年。听说重庆市委市政府要为这一对志同道合、相亲相爱的革命伴侣举办纪念座谈会。朱琳同志和我,还有我们的子孙,对此都很高兴。
鉴于李硕勋烈士的事迹已传遍世界,广为人知,在建党80周年之际,在北京举办中国* * *生产党历史大型展览。李硕勋已被列入我党80位著名烈士名单,生前亲笔写给妻子“陶”的遗书也陈列在厅内,供后人瞻仰。因此,在我现在写的这篇短文中,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母亲赵俊涛,以表达朱琳对她的深切怀念。
据我所知,对我妈一生影响最大的有三个人。首先是她的五哥,烈士赵世炎。赵世炎是中国* * *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者和工人运动领袖。她和赵世炎从小一起学习玩耍,感情深厚。赵世炎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品行端正,受到同学们的钦佩。赵世炎教她读句子,背诗。她是她的启蒙老师。在1919,赵俊涛和她的家人搬到了北京。赵世炎向她灌输反帝反封建、求民主、爱科学的思想,带领她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引导她信仰* * *唯物主义,加入中国* * *产党,走上革命征程。赵世炎和周恩来一起领导了三次震惊世界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并取得了胜利。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赵世炎因被抓为汉奸而壮烈牺牲。母亲从南昌回来,听到五哥赵世炎死在三哥那里的消息,震惊、心碎、晕倒。她没有因为吴哥的牺牲而挫伤革命意志,也没有屈服于敌人的屠刀。相反,她更加坚定了实现烈士理想的决心。
第二个对我母亲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是我的父亲,李硕勋烈士。1925年,他们在杭州西湖边相遇,萌发了彼此的好感。后来他们还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习,那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培养干部的学校。李硕勋是学生领袖和国家学生会主席。赵俊涛认真学习革命理论,是一名品学兼优、思想进步的学生,于1926加入中国* * *生产党。他们一拍即合,在上海大学结了婚。从他们的婚纱照中可以看出,母亲面容端庄,温柔优雅,坐在一把大椅子上,父亲身材修长,坚强坚毅,坐在她旁边。母亲一直把这张照片留在身边,留下了这份幸福和永恒的纪念。从此,在艰难的岁月里,两人在各自的革命岗位上奋战。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开始了。1926年冬,他们从上海迁到当时的革命中心武汉。李硕勋参军,在有“北伐先锋铁军”之称的叶挺军中担任师政治部主任,而赵俊涛则担任湖北妇联宣传部长,动员妇女支援北伐铁军。1927年,李硕勋参加了南昌八一起义,随后是赵俊涛。起义失败后,两人在南昌分手,不久在上海相遇,并在那里长期从事地下工作。李硕勋任中央军委委员兼江南省军委书记,赵俊涛任中央妇女委员会书记。当时我们党处于白色恐怖之下,党务工作者随时有失去生命的危险。李硕勋和赵俊涛多次遇到危险,但他们总是沉着、机智、勇敢应对,相互配合,化险为夷,不仅保护了自己,也保护了同志和地下党机关的安全。1931五月,李硕勋奉党中央之命,赴南方担任两广军委书记,办公地点在香港。同年7月,赵俊涛带着她三岁的儿子——自然是我——从上海来到香港。我们在香港的重逢是短暂的。7月,李硕勋赴海南岛召开军事会议,不幸被捕入狱,受尽折磨,不屈不挠。于9月19316日在海口去世。李硕勋在临刑前给我母亲“陶”写了一封遗书。这封遗书体现了党员的英雄气概,生于* * *,义无反顾,视死如归,正如郭沫若所写:“这是中国人民革命成功的左券,是革命后教育的不朽教材。”
父亲去世的时候才28岁,刚刚去世。我母亲也是这个年龄,她既有才华又漂亮。可是多少年过去了,我妈一直没有再婚。是因为她被封建道德束缚,遵守“一女不嫁”的旧礼教吗?不,一点也不!她从青年时代起就是反对封建婚姻、寻求妇女解放的先锋。她对一些再婚的同志同事也没有鄙视和反感。唯一的解释就是她太爱我爸爸了。她父亲的肖像总是放在她的床头或书房。她经常面对着画像,静坐冥想几个小时。一本详细介绍李硕勋的书《红旗飘飘》,总是放在她的枕头下,经常拿出来反复阅读。在任何险恶的环境下,她都像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爱父亲的遗书,所以遗书能完好的保存至今。直到她死后,我和朱琳才将遗书的原件送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保管和展示。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我的母亲赵俊涛病重,她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再去西湖看看。毕竟那是她和父亲第一次相遇的地方。她终于如愿以偿,在养老院过了一个夏天。我母亲临终时,我和她心爱的儿媳朱琳都没有陪在她身边,这是我们一生的遗憾。当时姐姐李琼和我的孩子、亲戚朋友都在她身边等着。她在濒死的昏迷中偶尔醒来,问:“我儿子怎么还没来?”她最后一句话是:“我把他们带大的”,“不容易”,声音微弱地说“小心狗,小心狗”,就这样猝死了。我知道她的意思。“狗”的意思是间谍和叛徒。她在警告我不要忘记过去“狗”的危害,也要警惕可能出现的新“狗”。1960年,我父亲的恩师、战友吴同志在悼念李硕勋烈士的诗中写道:“琼州遗骨何处寻?我喜欢看全世界的红色阳光。”母亲多次告诉我和朱琳,要把她的骨灰撒在身后的琼州海峡。我们完成了她的夙愿,她的骨灰最终安放在海口李硕勋烈士纪念亭。
对我母亲一生影响最大的第三个人是她的三姐赵世兰。赵世兰是党内最著名的大姐之一,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杰出的党务工作者。你可能熟悉鲁迅写的那篇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刘和珍和赵世兰都是北平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和学生会的领导人。为了反对反动校长杨荫榆复辟封建旧礼教的种种倒行逆施,女师范大学生发起了震惊北京乃至全国的学生运动。赵俊涛和赵世兰从小一起生活,一起学习。长大后,他们一起在北京读书,接受了进步思想。同时,他们加入了中国生产者党,参加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赵世兰还出席了6月438日至9月27日在武汉召开的中国* * *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大革命失败后,革命进入低潮期。他们两人奉党组织之命回到四川成都,在二哥赵世双家中避难。他们都以教书为生,等待宣传进步思想和党的主张的机会。1935,那是中国革命史上最困难的时候。红军正在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党的许多地下组织被摧毁。他们也失去了与党组织的联系。有一个汉奸,后来成了国民党特务,在成都找到了他们,跟踪威胁他们。在这种险恶的形势下,他们与间谍英勇搏斗,最终化险为夷,逃出了间谍的魔掌。因为这件事,他们在文革中被诬陷为“大汉奸”,受到批判、斗争、查封财产等错误的折磨。赵世兰年老多病,无法承受这样的身心摧残。他死于1969 1.8。那时,赵俊涛已经被关在进化技术研究所的“牛棚”里,正在接受审问。朱琳冲破重重障碍,终于见到了她的婆婆。婆婆看起来很憔悴,很虚弱。对此,朱琳伤心欲绝,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婆婆给朱琳讲了一次审判:专案组问她:“你老公死了,你为什么活下来了?”赵俊涛回答说:“如果所有的革命者都死了,就不会有今天革命的胜利。”正义的声音让那帮人哑口无言。朱琳被她婆婆的正直深深打动了。当赵俊涛从“牛棚”被释放时,她得知了与她相依为命的姐姐赵世兰去世的噩耗。她决心在有生之年尽最大努力为赵世兰平反昭雪。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赵世兰的冤案才得以平反,她的名誉和尊严才得以恢复,给后人留下了永久的印象。
我一直感谢母亲养育了我。她是一位不寻常的母亲。首先,她是党的忠诚战士。其次,她是一个善良而严厉的母亲。为了抚养我们兄妹,她吃了很多苦。她父亲去世后,她带着我和三岁的妹妹从上海回到成都。在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她不仅要随时防止间谍的迫害,还要带着儿女们谋生。我的童年是在成都的二叔赵世双家里度过的。我们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有时候还挺困难的,但我妈还是把我送到了当时成都最好的实验小学,给了我很好的启蒙教育。环境所迫,我妈经常换教学点和学校。在我的童年,我和妈妈时而在一起,时而分开,我不断地承受着母子分离的痛苦,但我也得到了锻炼。我从小学四年级开始住校,从小就养成了独立生活和应对各种环境的能力。
我要感谢我妈在几个关键时刻帮助了我。1941年,在我13岁的时候,她毅然决然地决定送我去革命圣地延安学习,让我受到党的教育,像父母一样成为一名党员。
我想感谢我的母亲给了我高等教育。建国前夕,党中央决定派一批青年去苏联学习经济建设的专业知识。我不想去,但她催促我去。为此,我们母子之间发生了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冲突。她批评我目光短浅,自满。最后我听从了她的建议和组织上的决定,去了苏联学习水电。
朱琳小时候就失去了母亲和母爱。是婆婆赵俊涛给了她第二次真正的母爱。65438-0959,朱琳怀了我们的第一个孩子,住在北京协和医院。不幸的是,她遇到了早产和难产,她妈妈整天守护着她。林乔治医生问我妈妈:“你想要大人还是小孩?”母亲坚决地回答:“大人也要,孩子也要。”她的语气坚定而真诚,林博士被深深地感动了。在林医生的精心治疗下,终于顺利产下了我们的第一个男孩。人老了都喜欢孙子,所谓逗孙乐,每一代父母,母亲也不例外。但她在疼爱孙辈的同时,也对他们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把自己的品德和学识通过言传身教留给他们。晚年,母亲以练字为乐,写了一手漂亮的“赵”字。她写给孙辈的手书,充满了对后代的希望,至今完好无损。母亲对我们子子孙孙的好,我们应该永远记在心里。
1955年,我从苏联归来,多年后母子重逢。她多么想和儿子一起生活,享受天伦之乐。然而,当她得知我为了得到更多的锻炼被分配到东北基层工作时,她放弃了自己的愿望,毅然再次送我踏上了新的征程。去东北基层锻炼对我的成长有多重要。我要感谢她的智慧和远见。
我和妈妈住在两个地方。通常,我们只交换信件。偶尔去北京出差,有机会见面聊聊。1960初冬,突然收到母亲的电报,让我去青岛一家疗养院见她。这很不寻常,因为我妈从来没有让我去看望她,陪她。朱琳和我甚至想到了她的尸体。当时朱琳怀了我们的二胎,行动不便,我就一个人坐火车从吉林到了青岛。我找到了她的住处,母子俩又见面了。聊了很久,我才知道,她在1959之后的党内反右斗争中受到了批评,指责她不支持化工学院大规模经营钢铁,搞“兴而不灭资”,“举白旗”。运动通过后,她只受到批评,没有给予任何处分。我们母子可谓“同舟共济”,我在反右倾斗争中也受到过批判。可能是我妈听到了什么,就急忙跑来找我了解情况。她以丰富的党内斗争经验,告诫我要以宽广的胸怀正确对待同志们的批评,鼓励我坚持真理,接受教训。她的谈话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勇气,使我充满信心地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我妈妈是教育专业的学生。她热爱教育,并决心这样做。在大革命期间,她为妇女工作,并在工人夜校教书。父亲去世后,她回到四川,选择了教育事业,谋生,继续为党工作。从1933到1938,短短六年,她在几所学校任教。据我记忆所及,她曾在成都、金堂、简阳、五通桥等地任教。最近发现她也在合川和雅安教书。无论她去哪里,她都会带来一阵微风。赵老师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格和富有说服力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所到之处,都播下了革命的火焰,教育了一批又一批思想进步的学生,也有学生加入了中国* * *产党。1937,李一氓同志奉命在四川做统战工作。从此,赵世兰和赵俊涛一直保持着党的组织关系,这使他们能够度过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他们的工作有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任务。
1939年初,南方局决定赵俊涛去幼儿园工作。抗战时期,总托儿所协会是在* * *产党和民主人士的推动下,为收容抗战时期陷入困境的儿童而成立的组织,隶属于几个托儿所。邓同志推荐她当重庆市第三保育院院长。赵俊涛在第三保育院工作了6年零9个月,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她和她的同事* * *养育了800多名因战争而流离失所、与死神搏斗的不同年龄的孩子,使他们恢复了健康,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完成了学业,步入了社会。孩子们亲切地叫她妈妈赵。赵俊涛的直接领导人邓高度评价了她在第三保育院的工作,并亲笔题词:“在抗日的烽火中用伟大的母爱培养下一代”。由于赵俊涛的足智多谋和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第三保育院的* * *党组织从未被特务发现和破坏,还为党输送了一批新党员。她在第三保育院工作时,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办学方法,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医院里经费很困难,她发动师生生产自救,克服各种困难,让孩子们活下来,健康成长。在爱国进步人士看来,第三保育院是“国统区延安小学”。
解放战争期间,她去了哈尔滨。她是1926入党的老党员。与她相熟的蔡畅同志曾告诉我,她本该被分配到东北妇联或政府的重要岗位,但她热爱教育,坚持在中学教书。后来,赵俊涛成了哈尔滨第四中学的校长。如今,四中颇有名气,已成为市重点中学,为党和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校园里摆放着赵俊涛的铜像,以表达师生对她的怀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俊涛继续从事教育事业。她对工农干部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中南教育部工作期间,她先是创办了工农速成中学,后又在天津创办了南开大学工农速成中学。来到北京后,我参与了北京化工学院的创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她两次担任政协委员,都是在教育界。每次开会,她都积极参加讨论,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许多中肯的建议。
我母亲赵俊涛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也是教育的一生。她没有做过什么大事,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成就。她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但是,她一生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用的人才。在她的背后,她的学生和同事们写了许多怀念她的文章,赞扬她高尚的品格,高尚的道德和正直,以及她真诚待人的感人事迹。
今天,我和朱琳怀着深厚的感情纪念我的父亲和母亲。愿他们的革命意志、高尚情操和敬业精神启迪人们,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生活和奋斗。
这两篇文章堪称经典!尤其是朱德同志的,更是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