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虎乌力格尔
第二,历史溯源
乌力格尔,19世纪中期,最早出现在卓索图蒙(今辽宁阜新、喀喇沁),19世纪后期进入郭尔罗斯。
乌力格尔出现的背景要追溯到清初。清朝入主中原后,为了防止蒙汉接触,修筑了长达数千里的“柳条边关”。采取了非常严格银行政策。但到了18世纪中叶,河北、山东连年干旱,百姓生活贫困。雍正二年(1724),清廷不得不向卓索图盟旗提出“借地养民”。于是大量破产的黄河沿岸农民涌入卓索图各地。到乾隆十年(1752),仅进入喀喇沁左奇的汉人就达6万多人。在其影响下,哲里木盟原郭尔罗斯旗(今吉林省原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协助共工格拉布坦发展本旗经济,并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私自开垦荒地。到嘉庆四年(1799),饮马河、伊通河、吴凯河沿岸开垦耕地265548亩,开垦汉人2230人。这是吉林省和河北省最早开垦的蒙古土地。
大量黄河沿岸农民进入关东蒙奇,促进了蒙奇农耕经济的发展。随后,牧民逐渐定居、定居、集中,文化生活逐渐活跃起来。大量黄河流域的汉人进入关东,带来了黄河文化,促进了蒙汉文化的交融。这种文化现象被称为“黄河文化北移”。
在北移文化中,汉族民间艺术迅速发展。京韵大鼓、评书、落莲都进入了民间。风牌鼓、二人转、独唱初具规模。许多汉族曲艺的长篇评书书目,以感人的故事情节和含蓄生动的描写,迷住了草原人民,也吸引了许多蒙古族民间说唱艺人的注意。如卓索图的丹森尼玛,哲里木的楚王,郭尔罗斯的昌明等等。
丹·森尼玛(1836-1889)出生在卓索图蒙的土默特左奇(今阜新)。小时候做过寺庙Bundhit(小喇嘛),熟悉宗教音乐和蒙藏汉语言。他把唐朝的五个故事(包括《齐Xi传》、《全家福》、《丧魔传》、《奇功传》、《胡强传》)编成蒙古评书。以汉族评书艺术的精髓为基调,采用“倒拉华亚”(类似叙事民歌),以方便自唱自唱的“赫尔”(中音胡俟)为伴奏乐器,创造了“赫尔茨希”派的说唱艺术。之后又从评书中移植了《三国演义》、《封神演义》、《西游记》、《唐宋传奇》、《水浒传》等。经过两三代的传播,胡尔奇逐渐取代了蒙古东部的朝尔旗,进入全盛时期。
19年底,郭出身的胡尔奇昌明(1874-1959)吸收各家之精华,自成一家。因说唱《封神演义》、《七国物语》、《大唐》、《弃国物语》而成名。经常在科尔沁十旗、扎鲁特二旗、巴林二旗、土默特、阿鲁科尔沁演出,足迹遍布蒙古东部草原。
20世纪初,擅长《三国演义》和《隋唐演义》的胡尔奇·包青(1895-1946),在童年时期将家从乌力格尔艺术兴起的卓索图迁到郭尔罗斯前旗。他精通历史、蒙古语和汉语。他将尹湛纳希的长篇小说《清史演义》改编成同名长篇钢琴书,将五箭练习生的故事改编成中篇钢琴书《折箭同义》,以五首套曲在王叶寺(今乌兰浩特市)成吉思汗纪念馆落成典礼上演唱,成为吉林著名的胡尔奇。
被西方蒙古专家誉为蒙古史诗研究“活化石”的蒙古英雄史诗,在当代还能挖掘出来吗?古代“桃李”的歌者在当代还能找到吗?这是当代郭尔罗斯民间写作艺术挖掘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经过长时间的跟踪走访,终于在改革开放的第二年——1979 165438+10月走访了一遍。五十年前(1929),冬天,深受电森尼玛派影响的呼尔沁艺术家巴力吉尼玛应邀到郭尔罗斯前旗朱日沁、斯西沃堡。今年因为当时的混乱和连年的灾难,村民们烧香请来了会说唱“桃李”的艺人,按照古老的习俗说唱“镇衣蟒古斯的故事”。Balijinima说唱史诗故事,如女神,阿尔沙甘海清,和阿拉坦加拉巴。在这次演出中,他收了一位来自郭尔罗斯的弟子白·色日布扎木萨。之后,白·色力布扎木萨(1914-1986)成为了一位承袭桃李艺术的胡尔奇。这一次,他收集了两部英雄史诗般的姊妹篇——阿勇·甘·桑迪尔和雷霆·森道尔,这两部作品他珍藏了50年。经苏赫巴鲁、王迅、包玉文整理后,分别由香港金陵出版公司和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以1993和1994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郭尔罗斯成为蒙古族自治县,党和政府关心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和民间艺人。建立国家文化中心、国家民间艺术俱乐部和讲故事厅。老呼尔沁白音仓布(吴云普)59岁时,被聘到县民族歌舞团,任民族曲艺馆馆长。与有关部门合作,组织艺术家学习、审定和颁发证书,组织演出,创作新书目,挖掘文学遗产。蒙古琴书的繁荣出现在高尔罗斯。涌现出了纳因泰、乌拉、巴根、吴文庆、李占全、鲍文祥等一批胡尔琴群体。他们不仅认真挖掘自己的遗产,还积极创造新的节目来庆祝社会主义新时代和美好的新生活。
经过“文革”的洗劫,在改革开放的感召下,老艺术家白胤·仓布(吴云普饰)以83岁高龄完成了长篇目录学《桃柯·胡涛》,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包广林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博伯颜·杜冷、特木尔巴根编)以1990出版。90岁时,吉林省民间作家协会授予他“民间说书人”称号。20世纪80年代,新一代的胡尔奇、钢琴和书法艺术家如特木尔巴甘、汤姆森林和特木勒脱颖而出。特木尔巴干翻译改编了伽达默尔和成吉思汗,汤姆逊把陶克陶呼搬上舞台,在曲艺、草原、广播中热情表演,乌力格尔流传更广。
第三,艺术特色
乌力格尔在汉语中是“讲故事”的意思,因为是用蒙古语表演,所以又叫“蒙古讲故事”。在蒙古族中,说话和表演都不用乐器的乌力格尔被称为“亚巴干乌力格尔”,也叫“胡睿乌力格尔”;把在潮儿伴奏下表演说唱的乌力格尔叫“任潮乌力格尔”;吴,在的伴奏下表演说唱,被称为吴。
乌力格尔是蒙古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浓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优秀民间艺术,产生于明末清初。乌力格运用赞美、讽刺、比喻、重复、夸张等多种形式,表达歌(书)内容中所包含的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生活琐事等方面。语言通俗易懂,人物刻画细腻,故事既有叙事性又有抒情性,突出了乌力格尔等民族民间艺术形式的幽默艺术风格。
乌力格尔的声乐结构是多体裁的,表演形式有独唱、坐谈、不化妆、不打扮、不人物表演、四胡伴奏、自拉自唱。在说唱中,一件乐器不仅可以是虚拟的剑和坐骑,还可以代替镰刀和鞭子。“我假装是一个武术家。一个人可以演一部戏,一个人有很多角度。有时这个角落,有时那个角落,男女老少融为一体;进得快,退得稳,分得清,进得出,换得快。”这段话基本概括了乌力格尔的表演形式。乌力格尔配以伴奏乐器的表演通常是一人自弹的胡琴说唱,人声的曲调丰富多彩,富有弹性,其中功能性特征鲜明,如战调、择偶调、反调、山河调、奔流调、宫廷调等。
乌力格尔的演奏技法可以归纳为三种:说、唱、做。讲功夫要求节奏感强,吐字清晰,用蒙古语叙述,还要有一些汉语和地方方言、方言。歌唱技巧讲究字正腔圆,声音的轻重、高低、急缓、快慢的变化;做工作是艺人说唱为辅的表演手法。艺术家通过手、眼、身、步、法的变化来模仿一首歌(书)中特定的生活情节,刻画其中人物的造型、性格、情感变化来烘托气氛。
乌力格尔的艺术积淀非常深厚,节目分为短篇、中篇和长篇,尤其是长篇,比如镇压蟒蛇古斯的故事、唐朝五代的故事(也就是哭与乐的故事、全家福的故事、妖的故事、异乡人的故事和胡强的故事)、忽必烈、金史等等。乌力格的节目题材广泛,有些取材于民间故事,比如《太阳姑娘》。有的是文人或艺术家创作的,如《清史演义》;有些源于民间叙事诗和叙事民歌,如伽达默尔、达纳巴拉等。有些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改编的,比如红太阳,烟酒的危害,整齐的森林瀑布。另一些则是从汉族或文学故事的类似形式中移植和改编而来,如《三国演义》、《封神演义》、《夺杨金华之印》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推出的节目有《二万五千里李龙进行曲》、《刘胡兰》、《黄继光》、《郭俊卿女主角》、《草原的孩子》、《红色女兵》、《红灯记》、《打虎上山》、《心锁连心锁》、《金光大道》、《西沙的孩子》和《创业》。
历史上穿梭于内蒙古大草原和东北蒙古族聚居地之间的乌力格尔艺术家,星罗棋布。知名人士有清代的丹森尼玛、白银宝·郭利、楚邦、三不拉、萨仁·满都拉、何李腾·都古尔、白潭齐、乌日塔纳斯图、Xi·恩图,民国的扎纳、金宝山、昌明、快芒、孟根高力陶、额尔敦·朱日和、布仁巴亚尔、温都苏、扎木舒等。建国以来有佩吉特、毛一涵、扎纳、道尔吉、确吉嘎瓦、劳色尔、宝良、来西、乌力吉桑、孟邦柱、仁钦、林纾、特格西巴雅尔、德木希、干珠尔、元宝、特木尔果尔、蒙格瑙拉等都是基于乌里格尔。
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乌力格尔在不同流行地区的表演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比如科尔沁草原,“任虎乌力格尔”比较发达,历史上形成了以孟根高力陶、额尔顿朱日和、布伦巴雅尔为代表的三个风格迥异的流派;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乌力格尔对汉族故事进行了移植和编辑,催生了阜新蒙古族戏剧等新的艺术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