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声叹息》有感

评论一声叹息

这部电影可以算作一部道德教育片。对人性的精辟描述,无数的情感纤维,典型的真实剧情发展,让一个第三者插足的故事发人深省,但也自相矛盾。

在传统道德观念中,第三者是可耻的,不可原谅的。但是,在影片中,李晓丹这个人物给我的印象不是极其可恨,不是无辜,而是有点可怜。当她在片中对着梁亚洲痛哭说自己“无耻”的时候,我感受到的不是道德上的悔恨,而是令人心碎、心寒的无奈。她是一个透明的,单纯的,没有思想的女孩,不像某偶像剧里的反面女配角,脱离现实,在努力“规划自己的内心”。她的浪漫给了比她大十多岁的梁亚洲一种青春的魅力和温柔的母性。

在犯错之初,她有一种自己的努力可能一去不复返的浅薄预感,于是自欺欺人地安慰自己,没有承诺,没有名分,只有他的爱。于是在面对社会压力,父母谴责,朋友批评,爱人不理解的时候,她坚持了下来,期待爱他的人能给他安全感和依赖感。然而事与愿违,除了崩溃和无法言说的分手,她什么都没剩下。

梁亚洲和宋小英,这对情侣,他们的感情是建立在爱情的甜蜜,婚后的奔波,苦难和* * *的辛酸之上的。中年人不一定要讲浪漫和美好。他们正在考虑他们未来的房子和他们心爱的女儿。影片中,梁亚洲不确定小英是否还有爱情,但肯定有一种不断不舍的亲情。婚姻的缔结始于年轻人激情的燃烧和对彼此的承诺。而十年后,激情没了,亲爱的,她不再光彩照人,亲爱的,他不再光彩照人;然而,生活中总有挥之不去的温暖。柴米油盐的琐事,父母琐碎的关心,简短的唠叨,都不如咖啡馆里恋人的风情轻快,却最能提醒人们作为一个家庭成员需要承担什么义务。

再爱的人,需要底线的堡垒。梁亚洲和李晓丹都过不了自己的难关。这种真实而无名的爱,带来的不会是快乐,而是片刻欢愉后的愧疚、不满和后悔。他们想要一个温暖的家,稳定的生活,而不是偷偷摸摸;这是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体现。毕竟人活在社会中,感情世界有时候也要向理智让步。因为每个人都是社会网络中的一个扭结,在辐射范围内,我们必须遵守两个原则——讲道德和守法。最终她选择离开,他选择回归,这是正确的。可能令人心碎,但也让人安心。

从道德上讲,第三者没有理由干涉夫妻的正常生活;但在法律上,像她这样的人受到的惩罚很少。这不是她的幸运,但很可能是不幸。脑子里没有法治观念,感情就肆无忌惮,伤害是相互的。瞬间感情爆发不计后果,后果无穷。另一方面,道德的边界并不明确。什么是道德?爱一个人不是不道德,但是爱上一个有家室的人呢?她给了他想要的,但她想避免所有真正的折磨,这对她不公平,但没有赔偿规则,因为她违背了先做人的原则。大多数观点都把道德看作是高层次的法律,避免把道德问题变成硬法治。在这样的第三方事件中,道德和法律的边界或许是可以区分的,但责任和义务的分配如何界定?这样的问题会让观众困惑,有的观众甚至会想,如果非法同居的人应该受到法律的惩罚,那么对于这样的第三者,是应该把她归为惩罚的对象,还是同情的对象,让婚姻过错来赔偿她呢?

很难接受这种观点。什么,做坏事有奖励?这不是颠倒是非吗?确实是。事实上,大多数第三方并不像李晓丹那样退出,而是咄咄逼人,以至于另一方被毁了,甚至被毁了。这样的人肯定不会是法律的受益者。夫妻之间的感情和家庭成员的权利义务是法律保护的对象。第三者不仅给家庭带来问题,也是社会进步的障碍。一个家庭,父母、孩子和众多亲友要浪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去调解,夫妻要面对多少选择和感情负担去协商。从广义上讲,这类事件不仅会影响社会风气,还会对法律资源造成损失。在法院和民事案件中,离婚案件的比例在80%以上,离婚诉讼大多是因为不忠。对于一个生活在非二人世界的现代人来说,责任感和法律意识不再是底线,不要求每个人都有道德,但至少要有良心。因此,法律既可以同情第三者,也可以完善法律法规,适当惩罚第三者。

《婚姻法》中,夫妻、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准确,但往往经不起复杂事实的验证。忠实义务、同居义务、赡养义务等。都是不可避免的话题。当宋小英为自己的不幸和不甘痛哭的时候,相信大家都会为之叹息。这样的贤妻良母,不应该丢掉即将实现的幸福蓝图。当她原谅他的时候,我们感谢他们的第二次相遇,也担心他们未来的生活。这段痛苦的过去就像墙上的钉痕。当钉子被拔掉后,记忆不能归零。伤害是永久的,结疤不等于痊愈。所以还是要告诉人们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贪婪不会得到更多,反而会失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