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即使我踏入虚无,我也不会犹豫(2)

让我们继续讲故事。一行人分乘两辆车出发,经过一条有骨灰的汽车线。威尔逊先生告诉汤姆,他怀疑妻子给他戴了绿帽子,所以他打算马上和妻子离开纽约,告别这个毁了他的城市。透过玻璃窗,威尔逊太太的眼睛模糊不清,而汤姆则心慌意乱。尼克冷眼旁观,明白汤姆为什么惊慌失措。他的妻子和情妇,直到一小时前还是安全不可侵犯的,现在同时处于危险之中。

形势似乎逐渐对盖茨比有利。但是到了城市,他们没有去任何娱乐场所,而是租了一套公寓,然后闭门吵架。这一幕几乎全是对话驱动,写得很精彩。汤姆一步一步扭转劣势,把盖茨比逼到绝路,使他失去风度,击溃了黛西的心理防线。汤姆主要攻击的是盖茨比的一大弱点——出身。汤姆指出盖茨比所谓的牛津毕业简历是假的;更重要的是,盖茨比因为贩卖私酒,勾结黑帮,在短时间内发了财。

当汤姆发现盖茨比威胁他的家人时,他总是试图向黛西揭露盖茨比是这个连锁朝阳产业的受益者,他的“富如敌国”正在通过出售非法酒和相关的帮派网络获取巨额利润。我们甚至可以从字里行间隐约看出,这个黑帮网络可能也参与了军火走私。汤姆的潜台词是,你看,新钱就是新钱,旧钱就是旧钱。你不能忘记无论黛西有多爱他。

此时,黛西的激情已经基本褪去,于是汤姆敲响了金钟罩撤退,回家后毫不犹豫地换了辆车。汤姆开着自己的车,带着尼克和乔丹,而盖茨比和黛西坐在盖茨比的车里。然后,小说情节急转直下,读者很快就会看到一个触目惊心的交通肇事逃逸案。威尔逊太太冲下楼去拦住盖茨比的车,结果被撞死在她面前的马路上。这里的重点是,众所周知,威尔逊太太之前看到汤姆和盖茨比换车,所以她要拦的人其实是汤姆。但威尔逊先生不知道这一点。他沉浸在悲伤和愤怒中。汤姆后来别有用心地告诉他,那辆车是盖茨比的,于是威尔逊先生认定盖茨比是先和他妻子发生关系的人,然后闭嘴跑掉了。

尼克那天晚上才知道,虽然撞人的那辆车确实是盖茨比的,但开车的是黛西,而且盖茨比已经决定把它给黛西。尼克看着盖茨比在这个泥潭里越陷越深,他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但他无法说服他。第二天,不出所料,噩耗传来。威尔逊先生在盖茨比住所的游泳池里发现了盖茨比,开枪打死了他,然后开枪自杀。

所有因为财富而接近盖茨比的人都分散了。汤姆和黛西若无其事地去国外度假了。只有尼克·盖茨比的葬礼,他在葬礼上看着世界变冷,最后心灰意冷地回到中西部,他和乔丹之间那点暧昧的关系也随着他一起消失了。至此,尼克对富人阶层道德的崩塌彻底失望了。同时,他也明白,梦想的时代已经结束,无论是盖茨比心中的光芒,还是他所追求的“美国梦”,都一去不复返了。

没有一部小说把新币和旧币的关系分析得如此透彻。小说通过许多细节揭示了盖茨比原本是一个标准美国梦的信奉者。比如,尼克死后发现,年轻的时候,他喜欢为自己制定计划、制定时间表、打开书本,相信个人奋斗可以改变命运。那么,后来发生了什么,让盖茨比意识到只有通过非法手段才有可能提升阶级?对于这一点,小说没有详细解释,但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发财之后,盖茨比渴望通过复制旧钱的生活方式,把新钱逐渐洗成旧钱,从而更接近自己的梦想,让黛西优雅、稳定、像贵族一样地回来。盖茨比的悲剧,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没有看清这个时代的游戏规则已经变了。他不知道所谓的老钱在汤姆这一代已经越来越贪婪无情,越来越赢者通吃。菲茨杰拉德从尼克那里借用了“粗心”这个词来形容像汤姆和黛西这样的人。他们不在乎礼仪,没有威尔逊那样对底层的同情,当新的金钱威胁到他们的利益时,他们毫不留情地阻止甚至杀死他们,相当冷血。

第三部分

在复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我们其实列举了很多《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写作特点。就技术而言,《了不起的盖茨比》在文学界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有很多原因。这里只有三个:

第一,文字密度高。一整个时代的各种人物,各种鲜明的符号,各种隐喻,都被打包进了区区654.38+万字,所有的元素都被无缝编织成了一个具有古典悲剧的故事结构,只是编织的方式很现代。小说中对话的情感饱和度完全可以和舞台剧相媲美,但剧情快速,视角敏捷,却极具视觉性,与19世纪的古典小说有着明显的区别。如果你细细探究小说的文本,你会觉得小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想象力最惊人的最精良的叙事诗。用菲茨杰拉德的话说,这是一部具有“自觉审美追求”的作品。

其次,叙事风格前卫。《了不起的盖茨比》摒弃了19世纪所使用的全知全能视角,引导读者从尼克的有限视角来观察世界和盖茨比,贯彻得很彻底。作为20世纪初的作家,丢掉现实主义文学的金科玉律,另起炉灶,并不容易。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盖茨比的形象自始至终都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每个读者都可以对他的真实身份、经历和心理轨迹保持自己的想象。这种有意识的空白和微妙的不确定性,恰恰是现代小说的重要特征。

最后一点要看作者的个人特点。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既能激烈地投入,又能从容地抽身,这最终决定了小说的独特魅力。我们谈到了菲茨杰拉德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他一生对财富和奢侈生活的矛盾态度。他的朋友、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Malcolm cowley)说,菲茨杰拉德把自己分成两半,一半沉迷于豪宅里的派对,没有喝醉。而他的另一半,却冷冷地站在窗外,他可以考虑到党背后所有的幻灭和失落。只有这样分裂的态度,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即使在最好的时候,菲茨杰拉德也有能力感受到幸福核心的一个巨大缺口,他能听到幸福深处的破裂声。20世纪20年代后,美国很快迎来了噩梦般的大萧条。回过头来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确实充斥着悲剧的前兆,菲茨杰拉德也确实是第一个听到整个社会的“幸福深处”有吱吱嘎嘎的声音。

菲茨杰拉德1896出生于明尼苏达州。明尼苏达州直到今天都是一个人口稀少,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但菲茨杰拉德是一个帅气又有天赋的孩子。高中毕业后,他考上了名校普林斯顿,从荒凉的中西部搬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东部。

作为一个贵族学校的平民子弟,菲茨杰拉德在大学里充分体会到了对世界的冷漠意味着什么。先是被富家女甩了,然后在1917年应征入伍。他还没来得及上一战战场,战争就结束了。曾经,他只能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穷得只能穿鞋底有纸板垫的鞋子。在路的尽头,他的处女作《人间天堂》出版了。小说只卖了一周,销量就跃升了两万。然后,他只用了三天就和那个已经抛弃他的女孩结婚了。一夜之间,令他又怕又羡的名利场和金钱般耀眼的爱情如梦幻般堆积在他面前。

经过风风雨雨,菲茨杰拉德下大力气写出了一部杰作,突破了业界的平均水平,于是在1925出版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在评论界反响不错,但读者并不买账,销量很一般,这对他打击很大,也给他后来的文学生涯蒙上了阴影。在菲茨杰拉德的后期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试图打动读者又不愿意成为故事作者的矛盾心态。再加上自己挣钱的速度永远比不上他和妻子花钱的速度,所以他此后的生活一直在醉酒和极度焦虑中交替。最后,他的妻子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菲茨杰拉德本人也因心脏病发作去世,享年44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社会领域的明星夫妇结局甚至比很多小说都要悲惨。

到菲茨杰拉德去世时,《了不起的盖茨比》作为一部广受好评的小说,几乎已经被世人遗忘。但是,好的作品有它顽强的生命力。经过几次文学批评思潮的变迁,这部小说在学术界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学术界的影响从上到下逐渐渗透,小说不断被转载。一代又一代读者积累的阅读经验延伸了小说的文化内涵。菲茨杰拉德自己也绝不会想到,在他去世后的五六十年里,这部小说的名声越提越高。甚至在遥远的日本,也有一个文艺青年把他当成了终身偶像。这个文艺青年后来成为世界闻名的小说家,一直把菲茨杰拉德当做一个标准,一个标尺。读他的作品时,他时而叹息,时而紧张。这个文艺青年的名字叫村上春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