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水阅读的思考
看完《秋水》,再看庄子的《秋水》,不禁被他超然的哲学思辨所震撼。天马行空的理想色彩像海神若般一样无边无际,但游走于天地之间的洒脱思想却以“个体”为切入点。突然想起来《红楼梦》里妙玉最喜欢读的是《老子》和《庄子》。她像庄周一样作为局外人冷眼旁观吗?
《秋水》中的“五帝之联,三王之争,仁人之忧,师者之作”,在庄子看来无非是“游小石,小木在山中”。世间的名利变得可笑,大众的丑恶嘴脸成了社会的主体。庄周怎么能不反感?但他在思想上把对现实的失望化为木牍上的讽刺和激情的文字,化为案例分析的材料,让文字承载着信息,像一只悠闲的蝴蝶飞出社会的泥淖,于是水拖着尾巴,漆园高傲,最后成为江南诗意的篇章。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庄子·秋水》中的河伯很符合某些火爆人物的形象,他们自负而傲慢。然而,海若的豁达和宽容精神正是理想完美人格的体现。相比之下,我当时不仅觉得离我们有多远,还觉得有多近。受现代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以溥水边拒楚王的庄子,很容易被认为是一个不思进取、消极懈怠的自由主义者——但我们是多么需要一个自由的精神世界。现实的现实是一罐水泥,凝固了就会永远冰冷。几千年前,庄子拜访惠施,却被逮捕。几千年后,证明了嫉妒的人的本质是害怕失去。但是,庄子早就告诉世人,什么是真正的高贵,不是富贵功名,而是自保。《好良之鱼》的故事充满了喜剧的辩证色彩,虽然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没有人能窥探到心灵。如果抛开哲学,从诗意的角度来说,庄周看到鱼是快乐的,只是因为天空晴朗,景色舒适,河水湛蓝,河岸灰暗多沙,而庄子的心境为外物涂上了一层明亮的光晕——鱼快乐与否我无法鉴定,但我看着它就觉得它很快乐。有几年,一个叫王国维的人把这种给生物添加感情的意境命名为“我之境”,化为蝴蝶。
《秋水》是对庄子哲学思想的阐述,包括他追求个人自由和“尽忠”的态度,以及他辩证的世界观。
“溥水之渔”是庄子自由精神的直接体现。面对广阔的世界,是孤独而漫长,还是碌碌无为。选择精神的欢乐颂,意味着脱离凡间,只是因为战国是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即便如此,庄子还是要选择剥离。拒绝小官就是关闭红尘之门。既有楚湘红尘中的地位,也有集体认同和时代价值的体现。然而,他关上了那些门,打开了另一扇著名的“灵魂”之窗。窗外,白鹭在湍流中游动。
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崇尚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章很浪漫,很大气。下面我就谈谈学习他的一部作品《秋水》后的一些感受。
这篇文章的意思主要是说明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处理事情,也就是说,作为人,不能有“骄横跋扈”、“高高在上,慢条斯理”的不利心态。
《秋水》中也有很多句子可以和我们现在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提并论。比如“为什么河伯自鸣得意,把世界上的好事都做了?”。这句话的意思是:河伯一直认为他生活的黄河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势很大。他以为天下的水都流到黄河去了,所以很骄傲,导致了河伯的狂妄。其实这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况是一样的,也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当一个人成就了一点点事业,或者获得了一些小名利,他就会认为自己很伟大,夸大自己的贡献,以自我为中心,而轻视别人。这也正是因为他在外界没有遇到比自己更厉害的人,所以他才会在业内为自己骄傲。
如果有一天他被要求出差或者辩论问答,遇到比自己高的人,这个时候他会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所以,在没有亲身接触过出界的东西之前,不能认为自己很伟大。因为一旦你看到别人比你强,比你强。你会觉得自己很渺小,无足轻重。我们要保持“中道”,不要被名利牵引,否则你会被比你更有见识的人嘲笑和鄙视。只有在“中道”的边界上,才能得到更好的学习和研究。同样的道理,作为一个佛教高僧,我们也不能急着去告诉一个对邪见了解很深的人,因为这种正确的认识,可能会让他不仅无法接受,还会认为我们是恶魔,会让他愤怒,会让他诽谤。这只有在他的因缘成熟,能够接受真相的时候才能做到。也就是说,当我们要引导一个人的时候,
庄子的《秋水》让我看到了大智慧和大美,理性和思想的萌生也让我的人生逐渐走向了更高更美的境界。
《秋水》三《秋水》为我们提供了两个截然相反的艺术形象:学识浅薄自以为是的河伯和学识渊博视野开阔的北海若。
河伯是黄河之神,又是涨水的季节。百川填河,他见径流之广,分不清两岸牛马之形,以为天下之美在己。如果北海是海神波塞冬,大海无边无际,一望无际,河流所谓的旱涝对他来说都太小了。当河伯一路大摇大摆,遇到大海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好渺小,像井底之蛙。他之前的野心毫无意义,也很可笑。随后的一系列问答,与北海从容不迫的阐述“大小之分”相比,河伯的无知只是陪衬。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强调“人要顺地之法,地要顺自然之法”,并不试图强求。往往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已经像一面镜子,知道世间万物的属性。如果北海是这样的智者,他表现出来的就是大家的风范。
这个艺术形象和情节不是巧合。在金庸的小说《八龙》中,也有一个类似河伯海神的角色。少林寺佛经馆里的一个扫地僧,头发花白,衣衫不整,就能让武功超群的萧远山和慕容博晕得满头是血,武功天下第一,也就不反对了。但这个扫地僧提醒我,武功高低只是小细节,大佛法才是正道。如果误入歧途,你的武功越强,对自己的伤害越大。相比之下,有着“天下第一恶人”称号的段延庆,为了天下第一,努力修炼《易筋经》,都变成了小丑,消失在尘埃里。
道教和佛教的哲学思想自然有很多不同,不能混为一谈;把秋水和天巴龙布放出来,并不是要读者盲目模仿波塞冬的外在神态或者深入道教达到不可知论,更不是鼓励他们学习内功。我们想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一脉相承的东西,那就是道。
道与外科相对。技巧是一种技能,是一种人事,是一种大多数人通过指导和经验就能轻易获得的方法,练习见效快。道,是一个需要多年积累和体悟,从心底诞生的道理。大多数人基于急功近利的观念,倾向于注重技术而非道学。这样的人或许可以炫耀一时,但由于人文背景的缺失和素养的低下,最终还是会被一个大方的家庭嘲笑,比如秋水里的河伯,龙八部里的九莫芷这个角色。相比之下,那些像波塞冬一样,讲究清静无为,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人,如扫地僧,则佛学精深,头脑清明。在学习这门艺术之前,他们已经明白了要遵循的方式,自然就能有所成就而不感到羞耻。
在这一点上,中国古代的哲学,道教和佛教是相似的。
就现实而言,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工作越来越忙,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大多数人都很迷茫,很多人都有意向只在技术-投机特许经营中研究它。希望自己能抽离出来,提出问题,在正确的人生方向上找到遵循的原则。我不想成为哲学家,但我也不想变得可笑。
秋水随想4庄子的《秋水》是庄子外篇中的杰作,有三千多字。在当时,这是一件很漫长的事情。
“秋水来”,百川满江。这句话引起了全文。河伯的嚣张也是有道理的。毕竟“两崖无争”,他有他的骄傲和资本。
但是,很快,这个河伯就知道自己错了。因为他看到大海和北海没有水,他吓坏了。于是,河伯,一个男孩,开始接受教育。如果是他的老师。
其实作为一个专业接触教育的人,我对若的态度印象深刻。现在的老师往往站在制高点上,给学生灌输各种结论和观点。其实学生不一定会买你的东西。如果学生不买,被迫接受。我觉得这样的教育有很大的问题。我想,如果能让我们的学生把自己所有的劣根性表现出来,暴露出来,这个时候,就应该适时地给他们展示真理的样子,让他们被真理的宏大所折服。让他们有探索真相的冲动和欲望。这时候老师就开始教育了。我觉得这样的教育会更有效率。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对于大规模的教育,我不敢说这是否成功。
接下来,他们开始讨论空性和时间的关系。夏虫谈不上冰,因为冰雪对它们来说太虚幻了。井底之蛙不要和它谈天下事。对于井底之蛙来说,天空太虚幻了。其实对于教育,尤其是德国的教育,我们身边有太多这样虚无缥缈的东西。所以,学生说一套做一套,很奇怪。不要怪学生不遵守很多规则,包括交通规则。
让我们继续读下去。他们已经开始了一场关于大小的讨论。天地之大,然后和宇宙比起来真的是沧海一粟。牛尾很小,然后和更细微的东西相比,也算是一座山,一座小山。这个论点很有意思。老师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知识的世界,但和大师比起来,老师就逊色很多。学生就像牛尾,但他们比婴儿懂得更多。但是,大师要向婴儿学习,学习他们最接近天堂的天真无邪。比如教育心理学,就是从学习婴儿开始的。儒家的争论,比如生命的开始是天生的善还是天生的恶,也是从婴儿开始的。所以,老师没有什么值得学生骄傲的。学生自然因为理论知识的匮乏,没有为老师骄傲的资本。所以,师生之间的相互支持,* * *的进步不是一句空话。我坚信一个好学生是靠自己学好的。而好老师都是学生培养出来的。这样,老师更依赖学生。也就是大的更依赖小的。我想,太阳虽大,但所有琐碎的离子都被剥离,大概只会剩下一个空壳。
接着,他们讨论了贵贱观、作为观和无为观、道家观和天人观等等。壮丽,我要落下更多的遗憾。前辈们已经说了很多了,我也不打算在这里多费口舌了。总之,老庄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在这里泛滥。但《秋水》写得内敛而又咄咄逼人,让人目不暇接,还是很难释怀。然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孩子不是鱼,你知道鱼的快乐吗?”庄子曰:“吾非吾子,故知不知鱼之乐乎?惠子说:我不是孩子,我真的不了解孩子;子固不是鱼,但他不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请遵书。孔子说:“你知道鱼是快乐的,但你问我,因为你知道我知道什么。".我很清楚。”这一段。
这段话是全文的精华。这个世界是由无数彼此疏远的个体组成的。我不能成为你,所以我不知道你的痛苦和快乐。我以为你的痛苦和快乐其实是我的想象。比如我看到你皱着眉头,我以为你不开心。其实很难说你不是在冥想。看到你笑,你可能以为你很开心,其实你可能是装的。
虽然“子非鱼,知鱼之乐”,但我会和你的身心融为一体,像水一样,把鱼紧紧包裹,产生“我在你心中,你在我们梦中”的境界。这种交流和迁就,即使不是鱼,也能知道鱼的苦与乐。
《秋水》中的这段话当然是精华,但却是反面的精华,庄子小国孤立的精华。我们的世界是关于交流和沟通的,是关于“我不是鱼,但我也应该知道鱼的快乐。”。作为老师,更是如此。否则,教育不可能正常运转。
看完秋水5,秋水里“秋水到,百川满江...河伯乐而自得,把人间美景据为己有...至于北海...你看着海洋,就会感叹:如果你什么都知道,你就认为你不是你自己,我称之为也。”
史书上说,“饱尝亏损,谦虚才有收获。”无论处于什么状态,面对人或事都要谦虚。骄傲自满是人性恶的表现,不应该提倡。
文章开头,河伯的自满达到了极致。“金”字充分体现了河伯对问题和此时复杂世界的片面、绝对、主观的看法!谁知,此时的河伯正好在黄河,无数条河流中的一条...赫伯在有限的篇幅中认为“世界之美在自己”。使赫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浅薄的知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观察人或事物要用全面的、客观的、发展的观点。如果我们只是从主观和狭隘的立场来看问题,我们就会犯像河伯那样的错误。我们绝不能自满。被你的小成就冲昏了头脑。我们要跳出自己主观的狭小圈子,开阔视野。骄傲的人很难有所作为。
河伯到北海,面对茫茫大海,在现实面前羞愧自责。这种勇于改正错误的谦虚态度是难能可贵的。今天应该提倡。明代画家齐白石看到徐渭的画,印象深刻,刻了一个“愿做常春藤下的走狗”的印章,虔诚谦虚的态度令人钦佩。通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空前绝后的一代国画大师。如果河伯不改变自己的骄傲,他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就更可悲了!
宇宙之大,人之小,生命之有限。而人类讨论的是价值判断的无限相对性,即人类应该如何认识外部事物的认知行为是无限的。这也是庄子《秋水》留给后人的中心话题。我们应该崇拜内心,虚心向自然求教,探索发现真理。
只有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戒骄戒躁,人生的旅途才能受益无穷,实现人生的理想。只有虚心学习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巩固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