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万人空巷的上海滑稽戏,现在发展状况如何?
滑稽戏——19世纪末,上海城隍庙卖梨膏糖者,自己熬制,并将时事社会新闻编制成小调说唱,以招揽顾客,人称“小热昏”。后来又有不卖糖而在街头卖唱,以后又发展为独脚戏,有说有唱。20世纪20年代,江笑笑、鲍乐乐编了《红烧豆腐店》等,专唱堂会,以后又上电台播唱。抗战胜利后,独脚戏艺人组成剧团,在小型剧场演出,有《小山东到上海》。新中国成立后,滑稽剧团又有发展,以南腔北调、各地方言说唱,成为一个有广大观众的剧种,有《三毛学生意》、《七十二家房客》、《满意不满意》等观众喜爱的剧目。
1958年,由独脚戏改编而成的大型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首演。王汝刚介绍,那时真是万人空巷,半个月的演出票一下子就售罄。1978年,《七十二家房客》在历经磨难后重登舞台,上海观众迎来了久违的欢笑。然而,王汝刚却道出了背后的心酸事:“观众们可能不知道,‘老滑稽’因为十几年没登台,都‘昏了头’了。”
“戏里演‘二房东’的绿杨,是多么好的一个滑稽戏演员呀。可是她下台后,眼泪水却‘淌淌滴’。” 王汝刚回忆,绿杨许久未登舞台,竟然忘了戏里的走位。因为在道具墙后找不到门,情急之下,绿杨只得跨墙而入。
这部戏激发起了老演员们的群体危机意识,他们互帮互助寻找久违的舞台感觉,“因为传承好滑稽戏,不是一个人的责任。”
如今,滑稽戏再次面临传承危机:因为上海孩子已不太会说上海话了。王汝刚认为,滑稽戏是以上海方言为主,辅以苏浙及其他地区方言的表演艺术:“如果观众对上海话没感情,那么怎么会爱听滑稽戏?”
此外,演员的“后继无人”也令王汝刚忧心:上海人民滑稽剧团里的年轻“新秀”也已30岁左右,寻找“小滑稽”来传承滑稽戏艺术,已变得越来越困难。王汝刚表示,滑稽戏的传承问题刻不容缓,全社会必须挑起这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