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死了,一代英雄终结。
正文***3033字|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金庸。
一个承载了无数少年梦想的名字。“飞雪拍白鹿原,笑书神倚碧园。”他写了一辈子,留下了十四部经典武侠小说,不仅读来如画,也给80后、90后带来了无限的回忆和梦想。然而2018,10年10月30日,有消息称金庸去世,享年94岁。
在此,《文化产业评论》仅以此文悼念一代大师的离去,怀念一个时代的终结。
武术:最具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
在中国,甚至在华人的圈子里,如果说是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武侠文化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的侠义精神可能需要追溯到老庄的方式和翟墨的理论。墨子倡导的“兼爱”思想和道家的“兼爱”思想可以说是武侠精神的萌芽,而《史记·游侠列传》第一次以文艺形象展现了“侠士”的魅力:“言必行,行必践,诺必诚,身不爱,困必书生”...没有称赞他的能力或削减他的美德。”晚清时期,《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等侠义公案小说开始流行,奠定了近代明清八义、三侠五义和雍正武士图的基础,这些武侠小说统称为守旧派武侠小说。
武侠小说新派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梁羽生的《京华在龙虎斗》为首部作品,随后金庸、古龙登台,开启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武侠时代。1955年,查梁勇以金庸为笔名,继梁羽生之后,在《新晚报》发表武侠连载小说《蜀剑安丘录》。
纵观梁、金、顾的作品,可以发现梁先生文笔飘逸,文学底蕴丰厚。古龙先生放荡不羁,优雅大方;金庸老先生是公认的武侠文化大师。
金庸的武侠作品有三大魅力:一是儒释道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第二,摆脱主题,消除暴力;第三,分析人性。
上面说的侠义精神的渊源,更多的是来自墨家和道家。自由自在,兼爱天下,是侠客的初衷,更像古龙先生的侠义精神。但金庸先生的武侠似乎重了很多——侠义之主,为国为民。这是金庸先生作品中对侠义的早期阐释,以《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形象为典型。这种“天下为公”的思想其实更接近于儒家的“仁”,入世精神强、道德责任重的艺术形象在金庸先生笔下反复出现。中后期,尤其是以《八龙》为代表,金庸先生的作品融合了儒、释、道。冯晓为国为民,侠客虽有匈奴之血,颇有儒家之气;段誉豪放,天真浪漫。他虽然学过天龙寺的教义,却有道家的风范。许诸诚实、勤奋、富有同情心。虽然他是吟游诗人的头,但他内心仍然是一个忠诚的小和尚。在金庸先生后期,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他试图摆脱“侠义的包袱”,让武侠精神中的“流浪”精神回归。《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就是一个例子。最终,鹿山公爵中的韦小宝可以说是彻底解构和重新诠释了“侠之大者,报国为民”的精神,金庸封笔。
而武侠文化最大的把柄就是暴力。侠义,放荡不羁,幸福生活,但解决的是战争和暴力。如果这个主题把握不好,很容易陷入血腥残酷和仇恨的枷锁中。而金庸小说则用道德和文学审美来消解主题中的暴力因素。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永远是真善美的胜利。虽然有波折(或不完美),但丑终究是要结束的。在金庸笔下,武打招式五花八门,加上老先生流畅的笔法,武斗不再是丑陋的暴力,而是像跳舞一样赏心悦目。
邓小平在1981收到了金庸。
但是,有两个例外,我们后面会讲到的《笑傲江湖》和龙八支,是典型的“不完美的喜剧结局”。恶人终于得到了终结,世界重归和平,但代价是所有人的渴望(甚至在新的改版中,段誉最后连王语嫣都没有得到。)
这种春秋笔法,是金庸先生对人性和生活情趣的体悟和苦嚼的结果。正如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后记中所说,“但是,书中张三丰看到张翠山自杀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悲痛,都太肤浅了,现实生活中并非如此。因为那时候我不懂。”后来的作品,以笑傲江湖为典型,依然是关于武侠的,但背后却有着对政治和权力的深刻思考——岳不群的堕落,东方不败的变态,左冷禅的阴险,任我行的夺权野心,甚至林平之的人物。与主人公令狐冲相比,我们看到的是被名誉、仇恨、利益和权力异化的人。与前作相比,《笑傲江湖武林》的勾心斗角达到了一个顶峰。
正是金庸文学中的这三种魅力,造就了一种武侠文化,一种被公认为经典的武侠文化,一种流传了近70年的武侠文化。
属于所有中国人的同源文化基因。
金庸IP与文化模因
备忘录是指人们在文化领域相互模仿和传播的思想或观念,它代代相传。是理查德·道金斯在1976的《自私的基因》里写的。这个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民族文化、文化圈、文化壁垒、文化传承等命题。模因的概念以另一种方式回答了文化传承的问题:文化和基因一样,被打上一代又一代的烙印,代代相传,成为一个人和一群人的相同特征。有点像荣格的集体无意识。
在最后一部分,我们用了很长的时间来讲武侠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与转化,也就是说武侠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模因,一种文化记忆,一种文化精神,在很大意义上在我们这一代会传承下去。
而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缅怀金庸先生的原因,就是他发扬光大了这个文化模因,叫“侠”。
在近期发布的2017-2018年度IP评估报告中,智库从300个文化产品和274个IP中,从电影、连续剧、网游、网络文学、动漫、漫画等6个领域选出了最具价值的中国IP,金庸的龙是最好的。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金庸小说滋养了一代香港人。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金庸作品开始在中国大陆悄然流传。1979,第一个研究金庸作品的倡议由厦门大学发起;同年,台湾省视觉出版社正式授权出版金庸作品;1980年金庸小说(三联版)在大陆出版,1985年大陆出现第一篇金庸研究论文;1988之后,“金雪”蔚然成风;1994,北京三联书店推出简体字版金庸作品。2002年,广州出版社和花城出版社出版了新修订的《金庸全集》。
金庸小说可以说为中国的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据统计,由金庸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有近百部,如1964首播的《东进西出》,峨眉电影公司出品,李华执导,1993雪山飞狐、刘镇伟主演;香港无线出品82版《龙族》;甚至去年由姜家军执导,威廉和李艺彤主演的《射雕英雄传》。
在游戏行业,搜狐畅游开发运营的《天龙八部online》网络客户端游戏和手机游戏,已经成为网游金庸IP改编最成功的范例。1996年,台湾省河洛工作室开发的武侠RPG游戏《金庸英雄传》,是一代玩家的记忆;以及智冠科技1997发布的神雕侠侣、八股龙、永恒之爱发布的屠龙记、搜狐畅游2011发布的鹿鼎记在线、麒麟游戏发布的剑书、完美世界2012发布的神雕侠侣。
这些文化产品不仅代表了金庸武侠文化的魅力和衍生,也成为金庸武侠文化的注脚,让侠义文化和武侠文化成为烙印在中国文化中、代代相传的模因。
标签
在梁羽生和古龙之后,金庸也走了。他带走了一个时代的记忆,一个充满骑士精神、自由、责任和浪漫的记忆。金庸虽然不在了,但这个让人无限遐想、无限补给的武侠世界将会永远流传下去。
//主题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