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实甫话剧《西厢记》中莺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对后世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和戏剧影响很大。《牡丹亭》和《红楼梦》都不同程度地从中吸收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西厢记》是中国著名的古典戏剧。它讲述了学者张君瑞和郭襄·崔莺莺小姐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在媒人的帮助下,他们私下结合,争取婚姻自主权,敢于突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数百年来,它深深地激励着无数青年男女的心灵。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题和艺术形象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封建礼教邪恶本质的认识。
提到《西厢记》,人们通常会想到元代王实甫写的《西厢记》。殊不知,在王实甫之前,晋代的董洁源也写了《西厢记》,这两部《西厢记》一般称为“王西厢”和“董西厢”。要说王希祥的成就,就不能不提董希祥。
崔璋的故事由来已久,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惠珍纪》)。《莺莺传》讲的是元稹婚前的爱情生活。结果,张生抛弃了盈盈,这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这部小说只有几千字,但情节曲折,叙述委婉,用词华丽。它是唐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写了封建时代对少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毁的人生悲剧,宣扬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从那以后,这个故事广为流传,产生了许多歌颂它的诗歌。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重新创作《莺莺传》,能看到的是秦观的《戏谑践踏》,赵玲琪的《上雕叠华莲》。这些诗同情莺莺的命运,批评张生的善变行为,但故事没有新的发展。
《莺莺传》故事流传约四百年时,晋代董洁媛的《西厢记》问世,史称董希祥。金代各种宫调作家董洁媛,不为人知。“结缘”是金元时期对文人的尊称。他狂放不羁,藐视礼教,有深厚的文化修养,非常熟悉当时汉族的民间文学形式,如朱功调,喜欢作诗作曲。他的代表作《西厢记》是宫调中唯一完整的作品。《董希祥》是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作的一种第三人称叙事的说唱文学。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远远超过了前人。它从根本上改造了《莺莺传》中的故事和人物,矛盾冲突的性质演变为争取爱情和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与封建家长的斗争。张生成了一个多情的才子,而盈盈却是叛逆的。故事以迎迎和张生私奔而告终,这让这个老故事有了新的面貌。随着剧情的增加,董希祥笔下的人物感情更加复杂细腻,性格也更加丰满。在文字的运用上,作者既写风景又写感情,善于用口语写歌,使作品更加生动,充满生活气息,大大提高了艺术性,为王希祥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东西厢》在艺术上还是比较粗糙的,对爱情的描写还是不够纯粹,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到了元代,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戏剧更加发达。这时,大戏剧家王实甫在《东西厢》的基础上,把崔章的故事改成了杂剧,也就是我们今天普遍看到的。
“王希祥”直接继承了“董希祥”,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实甫既写了张生的痴情和风度,又写了张生的才情和软弱,使他成为封建社会多情而软弱的才子的代表。剧中乖巧、机灵、热情、正直的丫鬟媒婆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在后来的剧中一次次出现,取得了远比莺莺重要的地位。同时,《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第一次成功地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剧史上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其对矛盾冲突的设计也足以示范后世。全剧以莺莺、张生、媒人和老太太之间的矛盾为基本矛盾,表现了崔章与父母之间的矛盾。以莺莺、张生、媒人之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以性格冲突推动情节,刻画人物。这样的冲突组织在中国古代戏曲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王希祥》和《董希祥》的故事情节大致相同,但主题更加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更加鲜明,并对文曲进行了改写,增加了对象,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作为中国古典戏剧中的典型作品,其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曲折,点缀趣味十足,人物形象生动细腻。不仅史无前例,而且超越了元代其他剧作家。正因为如此,元代贾在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