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有10个经典小品:有的是出道时的巅峰,有的是开播前才定下来的。

从1979开播至今,央视春晚已经走过了43个年头。

在这么多的春节联欢晚会中,涌现出了很多经典小品,很多至今仍被网友们反复提及,也是我们美好回忆的一部分。

下面茄子哥就列出10经典小品:

1,吃面条

1982年,朱时茂因主演谢晋导演的《牧人》而成为内地当红青年,而陈佩斯也参演了《看见这一家》(1979)、《琵琶魂》(1982)、《夕阳街》(1983)等电影。

1984年,他们携手登上春晚,贡献了春晚史上第一部小品《吃面条》。

“吃面条”是一个简单的故事。陈佩斯扮演的陈小二为了实现他当演员的梦想去了一个团体演出。他拍的场景是吃面的场景。导演(朱时茂)教了他两句台词,他却记不住。结果他吃了一大桶面,戏还没演完。最后他坚持不住,只好逃跑。

陈佩斯的小品语言不多,擅长用生动的肢体语言逗乐观众。这也充分展现了他深厚的表演功底,和朱时茂的配合也相当默契。从这个小品开始,两人的长期合作开始了。

虽然整个小品只有13分钟,但陈佩斯和朱时茂在排练中遇到了很大的挫折,三次试图放弃。直到春晚直播前不到半个小时,小品还没有完全通过,最终导演黄一鹤顶住压力,同意了。

黄一鹤高度赞扬吃面条。他说,“吃面是我们春晚的第一个小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它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2.“招聘”

1989年,黄宏首次登上春晚,表演小品《征兵》。

这是他写的剧本,演员是小林、石和。它是关于一家公司正在招聘销售人员,并要求候选人有喝酒的能力。结果弄巧成拙,闹了个笑话。

小林扮演招聘经理,石、、先后应聘。他们都喝醉了,但他们忘记了经理分配的所有任务。这个小品,一方面揭示了饮酒要适度的道理,一方面讽刺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

早在1987年,黄宏就拿着小品《邻居》去春晚剧组报名,但那一次失败了,直到1989才如愿以偿,也开启了一个时代。

遗憾的是,小品里的两个演员小林和石都不在了。

笑林是相声大师马季的弟子,原名赵笑林,2015因白血病治疗去世,享年59岁。石,后的弟子,也是小林的师叔。2018在哈尔滨逝世,享年66岁。

3.主角和配角

陈佩斯做了11央视春晚,其中10都是和朱时茂合作的,是一生共进退的好兄弟。

如果说吃面开启了春晚的小品时代,那么1990《主角与配角》的成功则是小品正式取代相声成为春晚第一主角的标志。

这幅素描的灵感来源于陈佩斯和朱时茂的日常素描创作。每当有分歧的时候,朱时茂就会假装在电影制片厂演过主角,嘲笑陈佩斯出道时是跑龙套的。

两人以这段日常争执为线索,写出了主角和配角的故事。

导演黄一鹤对这部小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不遗余力地将其搬上春晚。

但节目审核认为让叛徒穿越到故事中的正面角色有点不正确,希望能改过来;陈佩斯坚持认为,春晚是为了让人们开心,不应该承担太多的负担。他的坚持终于使素描得以展现在观众面前。

4.“相亲”

赵本山曾经是春晚小品一哥,他的辉煌人生始于1990的春晚。早在1988,赵本山就拿着小品《老人与小心脏》参加过春晚的评审,但是因为故事中方言太多,没有给,历时一年。

到1989年底,在导演黄一鹤的帮助下,《老男人与年轻的心》经过修改获得通过,论文题目最终改为《相亲》。

结果可谓出道巅峰,一炮而红。

赵本山当时只有33岁,但在小品里假扮成58岁的老人也是绘声绘色。

有人说赵本山的名牌是“三丑”,即外貌丑、语言丑、动作丑。它不同于陈佩斯的风格,但它也是独特的,并得到了观众的肯定。

今年以来,赵本山登陆春晚21次,是小品演员中最多的,成为“春晚一哥”。

5.“曹太团队”

1992年春晚亮相的曹太团队,由广东电视台选送,汪晴等编剧集体创作,马大龙执导。

故事讲述了一个经济困难的演员阵容得到了赞助商侯先生()的3万元赞助,但侯先生试图在影片中植入广告引发了一系列笑话。

被称为南北喜剧演员的郭昶和潘长江因他们精彩的表演而受到观众的高度赞扬。

潘长江因为这部小品在内地一举成名,从此演艺之路一帆风顺。

郭昶是小品中的核心人物,但此后他的发展空间非常有限,所以他不得不回到广东继续从事他擅长的电视表演。曾参演《万花筒》、《珠江》、《陈传奇》等知名剧目。

2000年,广东电视台推出电视剧《本地郎,外地人媳妇》,由饰演康家二老康启宗,将一个原本设定好的配角变成主角,形象深入广东百姓心中。

不幸的是,他在2003年被确诊为胃癌,并不顾病情继续演戏,直到2006年6月14日在广东省中医院病逝,享年50岁。

6.玩扑克

到了1994,黄宏的风格已经成熟。今年,黄宏带来了一部根据短篇小说改编的小品《打扑克》。黄宏和焦乃基共同编写了剧本。

故事讲述了黑桃K(黄宏饰)的买家在火车上遇到了他的老同学红心记者J(侯饰),一起打扑克取乐的故事。

有意思的是,小品中并没有真正的扑克,而是两人随身携带的名片,通过他们的社会角色来区分他们的“大小”。

“一个小科长”“六个科长管六个科长”“现在名片给我我给你,十个名片九个经理,只剩一个经理助理”——小品中的妙语惊人,但生动故事背后隐藏的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发人深省。

这篇批判时代弊端的短文直到现在还经常被网友提起,足以证明一部好的作品不仅有感染力,更有生命力。

遗憾的是,侯于2007年6月23日因突发心肌梗塞去世,享年59岁。

7.“如此包装”

赵和巩汉林都是央视春晚的熟面孔,在1995联合推出小品《如此包装》。

故事讲述歌手赵被某包装公司看中,欲合作推出说唱版的“花为媒——报花名”。双方因为理念不同,引发了各种笑话。

“包装”在当时是一个时髦的关键词。石林和沈永年抓住了这个主题,创作了剧本《如此包装》。

作品中结合传统评戏和说唱艺术的创意,在当时也是很有启发的。

赵年轻时,因长期在剧团演出而伤了一条腿。每当天气冷的时候,这个旧伤就一直折磨着她。在小品的结尾,一段说唱舞蹈之后,赵突然踉跄了一下,跪在了地上。动作不是有意设计的,而是因为她当时腿部受伤而发生的意外,让表演更加生动。

巩汉林是著名相声艺术家唐杰忠的徒弟。他以1990年春晚小品《打麻将》起家,曾经站在17年春晚的舞台上。

其中以他和赵的作品最为经典,一老一少一胖一瘦的组合无论何时站在舞台上都能给观众带来亲切感。

8.《机器人奇闻》

可能很多网友不知道,导演冯小刚也在90年代为央视春晚创作过小品,其中1996的《机器人滑稽谈》最为经典。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机器人”是一个新词,充满了想象力。

在这部极具科幻气质的小品中,蔡明以精湛的演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未来智能机器人的生动形象。

作品中诸如“在正确的程序输入之前,所有的机器人都是柔道七段”、“你长得像蔡明,所以我就叫你菜花好了”、“我给你送礼物”等台词,都是流传至今的金句。

郭达已经上了20次央视春晚,也是观众熟悉的老将。他独特的尖声高气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此外,他也是一个地道的郭达。

蔡明曾27次出现在央视春晚上,为我们贡献了28部作品,她在2000年推出的电视剧《闲女马》是室内情景喜剧中的经典。

9.工作的冒险。

1996,赵和巩汉林再次站上央视春晚的舞台,为我们带来了《如此包装》的姊妹篇《打工大冒险》。

故事讲述的是赵老太太想找一份洗碗的工作,遇到了太后酒楼西餐厅的黑心经理(巩汉林饰)。

经理想把她包装成慈禧太后,可不喜欢西餐厅哄抬物价赚脏钱的赵最后还是报了物价局,留下“正品”两个字扬长而去。

在最初的剧本中,赵需要当场写上“童叟无欺,货真价实”四个字,但由于时间有限,最后缩减为“货真价实”四个字。

赵从小就不识字。为了写得好,在书法家的指导下,她在家用旧报纸练习了无数遍。这位老演员的敬业精神真的很感人。

赵已经八次登上央视春晚,她参与的每一场小品都是语言类节目的杰作。最后一次出场是在1999的春晚小品《老将出马》。

2000年7月17日,赵因肺癌去世,享年72岁。她的经典作品仍然受到观众的喜爱。

10.绑匪

2001央视春晚的打拐是赵本山、魏凡、高秀敏的代表作。

在这个故事中,赵本山被骗把家里一双没用的鞋卖给了厨师魏凡。过了一段时间,魏凡终于愚蠢地买下了这副拐杖。

小品生动有趣,轻松自然,给观众带来欢乐的同时,也讽刺了社会上的欺骗伎俩,成为年度最受欢迎的节目。

魏凡出道时就跟着赵本山到处演出,还和高秀敏合作多年。后来离开赵本山进入影视圈,经过多年努力终于成为内地知名影星。

而赵本山曾经主演的代表作《落叶归根》。这些年虽然老了,但还是专注于自己的电视剧《刘老根》。

来自东北的二人转演员高秀敏首次亮相央视春晚1994,为观众带来了小品《口令》。2005年8月18日,高秀敏因突发心脏病于凌晨4点去世,享年46岁。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作品,我们还是会被生动的剧情所感染,为演员们的表演鼓掌。当时这些素描都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创作,带有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具有反映生活和批判时代弊端的能力。

这些优秀的演员,很多都已经去世了。我们在为他们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会因为他们的作品而更加怀念他们。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热血与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