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风散文欣赏

行道树

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的散文集《行道树》和《恐惧生命》是她关注自然、赞美生命系列散文的代表作。在她的文章中,作者赋予了普通的行道树以人类的思想和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探索。文章里到处都写树,但是人是用笔和笔写的,每一个字都和爱情有关。文中所写的行道树的生存环境、内心痛苦和神圣责任,其实是作者生活积累和社会阅历的凝结。在张晓风的作品中,行道树是一个无私奉献、豁达大度的形象,是作者所赞美的,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生意义。

我们都是社会生活的一员,我们的生活可以如此美好和快乐,正是因为千千有成千上万像行道树一样沉默的人存在。他们在苦难中,苦苦追求,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他们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不断创造着世界的奇迹;他们牺牲自己照亮他人,让爱的阳光普照大地。有一首歌唱道:“只要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世界”!是的,只要我们都奉献自己,世界将永远充满阳光。

张晓风,出生于1941,祖籍江苏铜山,祖籍浙江金华。八岁后,他去了台湾,毕业于台湾省东吴大学,在那里和其他地方任教,现在是台湾省阳明医学院的教授。

她笃信宗教,热爱写作。小说、散文、戏剧三四十种,重印一次,翻译成各种文字。60年代中期以散文成名,1977作品入选台湾省十大散文作家作品选。编辑说“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是思乡的,是现代的,极其人性化”。

余光中曾称他的文章“刚柔并济”,被列为“第三代著名散文家”。

有人称之为“笔如骄阳之热,霜雪无邪,文如寒梅之香,言如敲冰。”受到高度评价。

早在1977年,36岁的张晓风就被台湾评论界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作家”,评价她“如太阳般炽热,如霜雪般纯净”。每一篇文章都有冷梅的芬芳,每一个字都可以说是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1981年,她的第四部散文集《你没有爱过》出版时,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手腕上有风暴的“滴水之笔”。

张晓风的散文艺术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连续的段落。

第一段以她发表于1966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尽头》为标志。她用一个聪明天真的女孩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条清澈一尘不染的潺潺小溪。

第二段,像一条小溪冲向惊涛骇浪、爱恨交织、空浊浪的湖泊,以散文集《怀古石》(1977)、《走下红地毯之后》(1979)到《你没有爱过》(1981)为标志。第二段时间比较长,重生缘(1982)也可以看作是这一段的延伸,到我在这里(1984),从你美丽的分水岭(1988)和翡翠思维(1990)。这里先做个假设。如果说张晓风的散文创作止步于第二段,虽然她仍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之一,是从普通女作家狭隘局促的世界中突围而出的,但她毕竟不是一个有着巨大原创光辉的散文大师。

张晓风散文艺术的独创性在于第二段,尤其是《既然来了》的第三段。只有这第三段宣告了一个散文大师的诞生和完成,他的目的是生命和创造力的生成,以及对存在本体论的诗意阐释。

对生命和存在本体的诗意阐释,是这位女作家对中国现代散文史的最大贡献。她走上了这条生命存在本体论的诗意阐释之路,有一个从不完全意识到完全意识,从不完美到完美的过程,但有其内在的逻辑必然性。

张晓风,出生于1941,祖籍江苏铜山,祖籍浙江金华。八岁后,他去了台湾,毕业于台湾省东吴大学,在那里和其他地方任教,现在是台湾省阳明医学院的教授。

她笃信宗教,热爱写作。小说、散文、戏剧三四十种,重印一次,翻译成各种文字。60年代中期以散文成名,1977作品入选台湾省十大散文作家作品选。编辑说“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是思乡的,是现代的,极其人性化”。

余光中曾称他的文章“刚柔并济”,被列为“第三代著名散文家”。

有人称之为“笔如骄阳之热,霜雪无邪,文如寒梅之香,言如敲冰。”受到高度评价。

早在1977年,36岁的张晓风就被台湾评论界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作家”,评价她“如太阳般炽热,如霜雪般纯净”。每一篇文章都有冷梅的芬芳,每一个字都可以说是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1981年,她的第四部散文集《你没有爱过》出版时,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手腕上有风暴的“滴水之笔”。

张晓风的散文艺术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连续的段落。

第一段以她发表于1966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尽头》为标志。她用一个聪明天真的女孩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条清澈一尘不染的潺潺小溪。

第二段,像一条小溪冲向惊涛骇浪、爱恨交织、空浊浪的湖泊,以散文集《怀古石》(1977)、《走下红地毯之后》(1979)到《你没有爱过》(1981)为标志。第二段时间比较长,重生缘(1982)也可以看作是这一段的延伸,到我在这里(1984),从你美丽的分水岭(1988)和翡翠思维(1990)。这里先做个假设。如果说张晓风的散文创作止步于第二段,虽然她仍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之一,是从普通女作家狭隘局促的世界中突围而出的,但她毕竟不是一个有着巨大原创光辉的散文大师。

张晓风散文艺术的独创性在于第二段,尤其是《既然来了》的第三段。只有这第三段宣告了一个散文大师的诞生和完成,他的目的是生命和创造力的生成,以及对存在本体论的诗意阐释。

对生命和存在本体的诗意阐释,是这位女作家对中国现代散文史的最大贡献。她走上了这种诗意的方式来解释生命和存在的本体,从不完全有意识到完全有意识,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