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京味小说如何反映京味语言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而深刻的大变革时期。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出现了“文化热”和“寻根文学”的思潮,这也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当时“文化热”的焦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差异和类比;“寻根文学”明确提出寻找“民族自我”。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因素,这一时期的“京味小说”作品在语言表达和内容方面都刻意强调其“文化”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人们语言和叙事语言的“白静”和“京篇”,表现在四合院、画院等城市空间的选择上,表现在城市日常生活特别是民俗的呈现上,表现在作为传统文化具体呈现的器物知识的展示上,表现在承载着历史和传统的老人、老人的精神状态和行为上。这种差异往往被置于朝向过去的历史视角中,即没有被现代生活改变的民族文化的“积累”水平。* * *两者都指向一个富有传统文化魅力的“田园城市”老北京想象,作为不同的历史样本,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在这种逻辑下,对北京文化的描述不仅仅是对特定地域不同文化的展示,更是从现代视角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重构。

这一时期“京味小说”的构成因素和特点主要有:人物语言和叙事语言“京白”;所描述的环境被置于特定的城市建筑空间中;表达的对象是特定的城市社区。

“京白”人物语言和叙事语言往往使用北京底层市民的地域方言,即北京话而不是普通话来表达和讲述人物。《白静》同样是这一时期京味小说中对语言的强调,凸显了“语言”在构建北京形象中的重要性。其实这也是“寻根文学”的共同特征,它试图走出高度统一的政治和语言环境,试图重新尝试那些被抹去却又富有文化魅力的方言。在“京味小说”中,语言不仅被视为文化差异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正是因为语言上的这种规定,不使用北京话的人无法进入“京味小说”的表演。

这一时期京味小说所描写的环境被置于特定的城市建筑空间中,是基于“寻根”的潮流寻求“民间”和“不规范”的文化。这一时期的“京味小说”基本上选择住在四合院、胡同大院里的底层市民作为表现对象,而不是大房子里的贵族、贵族生活场景。需要明确的是,这一时期的“京味小说”不仅仅是把生活在这些建筑空间中的人作为表现对象,建筑空间本身也是重要的表现对象。翻阅这一时期的“京味小说”,可以清晰地读到对四合院布局、胡同结构、城墙根周围景物等空间环境的描写。当然,这些描述只是北京城市空间的一小部分,却有着典型的北京形象。“京味小说”对城市建筑空间的兴趣,自然与这种空间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精神有关,也成为这一时期“京味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难看出,这种对建筑空间的描述和对这种空间中民俗风情的描述的结合,自然而然地构建了一种类似于传统村落特征的人际关系。因为人情关系,邻里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与现代大都市不同的异化关系。从这个角度看,这一时期的“京味小说”不仅仅是民俗学、人类学意义上的一种特定文化形态的展示。同时也可以看出,不在这个城市空间里的生活形态,没有“民间”意义的生活形态,很难纳入“京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