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声的主要作品

王(诗集)1951,华东新华书店。

解约(短篇小说集)1955,江苏人。

走新路(剧本)1955,江苏人。

小青龙(短篇小说集)1956,江苏人。

在李顺盖房子(短篇小说集)1979,江苏人。

79故事集(短篇小说集)1980,江苏人。

高晓声小说1980+0981,人文。

《陈焕生进城》(短篇小说集)1981,甘肃人;1982,福建人

水向东流(短篇小说集)1981,四川人。

论创作(创作体验)1981,花城

高晓声1981年小说1982,人文。

陈焕生(短篇小说集)1983,花城

高晓声1982小说集,1983,四川人。

高晓声小说精选1983,人文。

高晓声1983小说集,1984,文联。

高晓声1984小说集,1985,文联。

生活思维创作(理论)1986,上海文艺。

高晓声的代表作1987,黄河。

钱包(短篇小说集)1987,香港香江出版社。

米(1985小说集)1988,江苏文艺。

蓝天之上(小说)1988,上海文艺。

渡船

内容

四个人已经到了渡口,准备去对岸。这四个人,一个是富豪,一个是大力士,一个是权贵,一个是作家。他们都要求过河。

摆渡人说:“你们每一个人,谁把你们最珍贵的东西给我,我就把它收起来;谁不给,我就不放。富人给了一些钱,上了船。大力士举起拳头说:“你能吃这个吗?”也在船上。有权有势的人说:“你把我过了河以后,就不要干这种苦活了。跟我来,干点干净省力的事。摆渡人很高兴,把他扶上船。最后,轮到作家发言了。作家说:“我最珍贵的东西是写作。但我一时写不出来。让我为你唱首歌。摆渡人说:“我也会唱歌。谁想听你说话?如果你真的什么都没有,可以唱一首。如果你唱得好,我会让你通过。编剧唱了一首。摆渡人听了,摇摇头说:“你唱的是什么?没有他说的那么好。”说罢,不让作家上船,撑船离开了岸边。

此时天已经黑了,作家又饿又冷。想着另一边家里的老婆孩子,还在等他回去想办法买饭吃。他感到难过,不禁叹道:“我这辈子没做过恶。为什么无路可走?”听了这话,摆渡人又把船靠岸说:“你的叹息比你刚才唱的更好。你给了我你最珍贵的东西——你的真情实感。请上船!」

作家过了河。我心里哈哈大笑。他认为摆渡人讲得很好,作家没有真情实感,应该没有出路。

第二天,作者想起来,摆渡人已经和那个强有力的人走了,没有摆渡人了。我该怎么办?于是他自动成了摆渡人。从那时起我改变了我的路线。

作家摆渡,不为财富所惑,不屈于权力;他以诚待旅者,也愿旅者以诚回报。过了一段时间,作家觉得自己并没有改行。最初的创作,和摆渡一样,都是为了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

简要分析

这是当代著名作家高晓声为《79小说集》写的序言。“摆渡人”用渡船把人摆渡到彼岸,作家“不为财富所惑,不屈服于权力”,以“真情实意”感染读者,引导人们净化心灵,走向精神升华的彼岸。这种别出心裁的构思使文学创作的艰深理论故事化、通俗化,作者的真知灼见和崇高的精神追求镶嵌在耐人寻味的情节中,从而达到了理性与幽默的统一。

①文章中有几个人物。它们可以分为哪几类?这三组人物各有什么特点?①第一种人是世俗权力的象征。(2)作家虽然没有世俗权力,但也有自己的超世俗权力。然而,这种力量来自于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③摆渡人不仅掌握着过河的权利,还是一个权衡四人的法官。一方面,他是世俗权力的认同者,是作家“真情实感”的欣赏者。应该说他是普通人的代表。

(2)摆渡人认为作家的“唱”不如“叹”。你怎么理解这个情节?“唱”就是只求轻松愉悦,让人开心,并不真正反映现实生活和真情实感。《叹息》充满了人类的苦难和人生的辛酸。文学应该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充满“真情实感”。

(3)应该如何理解作者自动成为摆渡人的情节?参考:作家并非真的转行,而是表明“创作如摆渡,目的是把人摆渡到前方的彼岸。”而作家作为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肩负着引导人们的灵魂走向健康、高尚、文明的彼岸的责任。

(4)讨论“彼岸”的含义。“彼岸”本义是佛教术语,指超越生死的境界,后用于指与世俗相对的抽象精神世界。文章的句首和句尾都用了“彼岸”这个词,但它们的意思却大相径庭。开头的“对岸”简单的说就是真正的“河对岸”,那里有家庭,有老婆孩子,有晚上买米做饭的真实生活。而尽头的彼岸,指的是一个超越现实世界,不为财富所惑,不为权力所制,以“真情实意”为为人处世原则的纯粹精神世界。一个“作家”想把人摆渡到彼岸。这个“另一边”到底是什么意思?理想的彼岸:没有苦难,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战争,没有贫穷,人人平等,和睦相处,就像许多先贤梦想和向往的“大同”之国。如《乌托邦》《世外桃源》。精神的另一面:世俗世界里的人都被物欲所困,像另外三个人一样,“有钱”可以直接用钱买一切;“大力士”有权力,可以用暴力获得物质享受;“有权有势”的人可以利用他们的权力收受贿赂,并违反法律。只有作家没有沉溺于物欲,依然保持着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作家心灵的彼岸是人类崇高的精神世界。智慧的另一面:人们常说文学是生活和社会的百科全书。文学名著蕴含着丰富的人类生活经验和各种情感形式,可以借鉴,丰富人们的人生阅历和知识。而其中蕴含的进步的文化哲学,可以让人树立起自己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七比九

“作家没有真情实感,应该没有出路。”“作家摆渡,不为富贵所惑,不屈于权势;他以真情享受渡口,愿以真情回报。”这是高晓声在《渡口》中说的一段话,是《79小说集》的序言。读完这本小说集,我觉得高晓声没有欺骗读者。十一部小说各有千秋,有长有短,有深有浅,艺术成就也有高有低。然而,从作者“以真情享受读者”的根本立场来看,高晓声是言行一致的。

《79篇小说集》选录了高晓声1979年在《雨花》、《人民文学》、《上海文学》、《中山》等刊物上发表的十一篇短篇小说,共约15万字。这本书一出版,就在文学界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已经有一些确凿的评论了。许多评论者说,这是一部难得的描写十年动乱后中国农村状况的杰作。

读完一部小说,读者总想了解作者的一些情况。关于高晓声,他的五十年本身就是一部感人的小说。《79小说集》中李顺达、陈焕生、李稼夫等人的经历与高晓声自身的经历密不可分。书中有一些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思想,可以说是高晓声的“自律”。

高晓声,江苏武进县的一名公务员。我的父亲是一名中学老师,但是他的家庭很穷。当高晓声上中学的时候,他付不起学费、餐费和住宿费。有一段时间,他甚至向同学借衣服穿。他能上中学,靠的是学校有几个老师是他爸爸的朋友。在他们的照顾下,高晓声可以上中学了。用高晓声自己的话来说:“它是混进去的”。但高晓声的学习并不混杂,他很努力。他的作文在班上名列前茅。高晓声真正开始写作是在1949年苏南解放后。他开始给《苏南日报》投稿。该报文学副刊主编张品珍同志发现了这片土壤中冒出的新苗,发现高晓声的“文学语言像说话,却又黏黏糊糊,吸引读者读完。”直到30年后,高晓声的作品仍然保持着这一特征。于是高晓声结束了学生时代,正式参加革命工作。开始就读于无锡苏南新闻学院,后加入苏南文联、江苏省文联工作。他的小说《合同终止》和《不幸》深受读者欢迎。

然而好景不长。不幸的是,1957年和、叶志成、陆、陈春年等一批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才华的青年,被一场愈演愈烈的大风卷入了灾难。

1958年,高晓声回到家乡武进县。这一次,真的是“断肠归家”。高晓声是独生子,他的父母和他三个人。几年前,为了专心创作,28岁的他还没有结婚。那时候,那样的话,谁会嫁给他呢?村里流传着很多小道消息,说“高家要灭绝了。”高晓声听到这些后非常生气。有一个农村妇女叫钱,她不太担心的贫贱,也不怕的铁帽子,毅然嫁给了他。我们一起度过了二十年。高晓声亲身经历了高晓声李顺达和陈焕生的困境。不久前,高晓声本人对他的好朋友说:“1960年,有三个月,我每天只吃四两麦麸。”但是三年的困难,十年的浩劫和噩梦终于过去了。高晓声的家庭由七口人组成,在这传宗接代的家庭中,有两位年迈的父母,和他的爱妻钱,还有三个孩子。由于“在李顺盖房子”获奖,高晓声被选为江苏省先进工作者,并出席了省劳动模范大会。夫妻俩于1978年去了南京,当时方志还活着。在叶志成的家里,见到了钱。他双脚立正,向钱深深鞠了一躬,说:“谢谢,谢谢!”我认为钱同志是当之无愧的这一鞠躬。“但不像曾经一起穷过的人知道的那样”,伤心的往事也不必多说。告诉我更多关于高晓声最近的心情!高晓声说:“我现在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看好四件事:一是看好自己能活到今天。2.从粉碎“四人帮”可以看出,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四人帮很好。它帮助我们理解了许多问题,并能公开发表意见。第三,极左思潮在我们国家折腾了这么多年,没有理论基础,没有精神力量。第四,多看看人民的生活。这几年人民幸福了,我们也应该幸福。”

那么,高晓声在收集了79部小说之后的创作又如何呢?当时中央和地方报刊上几乎每个月都能看到他的新作。只要看看《79小说集》这个奇怪的书名,就能推测出高晓声是铁了心要再准备一本《80集》和《81集》...直到他投身于人民的伟大文艺事业的那一天。高晓声做了手术,她的肺不见了,身体很虚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