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作品赏析

苏童以其独特的温柔细腻的文笔,讲述了一个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未成年人强奸案,并通过这个故事塑造了三个“被侮辱、被伤害”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宝润这个人物,他的不幸似乎像影子一样伴随着他的一生,在绝望和希望之间挣扎,却摆脱不了命运的捉弄。顾名思义,螳螂捕蝉的背后总有一只神秘的“黄雀”。鲍润是苏童对当代文学画廊贡献的一个独特的典型形象。

神秘是苏童小说挥之不去的精神。苏童的神秘来自童年的记忆,定格在江南的烟雨中。在《黄鸟的故事》中,他童年的记忆和成熟的思考融合了“罪与罚”的主题,对当代社会的精神无主现象进行了形象的分析,坚定地表达了一个作家的隐忧,而这恰恰是苏童小说中神秘的核心。

黄鸟的故事分为三个部分,即保持湿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和怀特小姐的夏天。每一部分的标题都隐含了三种不同的叙事视角,每一部分又被分成许多带有标题的板块,如照片、去工人文化宫的路、兔子笼、水塔和啦啦等等。从三个少年不同时期的心理视角出发,用意味深长的字幕讲述了这个长达20多年的青春故事。在这部小说中,苏童以温和、清醒、克制的耐心,冷静地描述了一个时代中生命的困惑、脆弱和束缚。他准确地分析和描述了转型期的社会混乱、个体困境以及民族精神错乱的特点和荒谬。当他独特的少年笔法植入不同人物的心理视角,揭示生活内核的同时,也完成了新时期文学画廊中鲍润这个十足的倒霉蛋的典型形象。

《黄鸟的故事》标题的隐喻与文中的许多隐喻和象征相呼应。书中劝戒隐忍,细节独到。无论是家庭生活的倔强与没落,懵懂的青春形态与变态,还是尴尬与纠结的现实,苏童都从诗歌入手,把一个喧嚣时代的人都还原得鲜活、丰满、平衡。

除了画面感,黄雀还有清晰可辨的剧情线,这和影视剧的审美习惯很像,就是逻辑清晰,简洁有序。书中人物性格张扬无畏,气质犀利,冲突不断,整部作品充满戏剧性。叙事流畅直白,小品透着独特的幽默感,颇为简单直白放荡不羁,带着回忆意味深长。作者打破了理性的藩篱,赋予了书中人物更为广阔的人性自由,比如每年都要拍照的爷爷,自怜自艾,想要精神错乱的苏葆桢等等。他描述了很多人“神经质”的一面,并充分赋予他们理性。展示社会变迁中人们道德和精神体系的整体失序。通过生活的表象和混乱,剥去现实和存在的各种幻想,在繁华的巅峰暴露衰落和潜在的苍凉,而在悲伤的时候,又悄然保留和升级。苏童的小说从这样一个文学传统出发,在叙事结构上进行新的尝试和突破。在苏童的小说中,有观念、画面、情感、意象等结构性的故事。绚烂的意象、唯美的画面、飞扬的思想、流动的诗篇,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总的抒情方式,展现了个体化写作时代作家自身的精神诗学。如果说人们解释世界的努力是以情节、人物等结构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那么苏童小说的结构手法背后隐藏着的是世界面前的神秘、不可知和自我迷失。

众所周知,以少年的视角追溯过去是苏童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这位江苏省具有独特才华的作家的绝活。这一次,黄雀也没能脱离这个叙事轨迹。三个主角之间的一系列爱恨情仇,都是用一系列充满少年笔触的叙事展开的。苏童从不否认美国作家塞林格对他的影响。《麦田里的守望者》忧郁的少年气质和迷茫的追求一度让他着迷。从某种意义上说,苏童的少年叙述者在塞林格的影响下,在讲述他人故事的同时,间接引出了自己对少年生活的记忆。然而,这种记忆并不是塞林格对过去岁月的直接诗意怀旧。和《黄雀》一样,故事的起点开始于七八十年代,作者经历了一段血腥暴力的青春。这样的记忆虽然和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有直接关系,但并不是为了追溯而存在的。作者只是揭示了“香椿树街”的日常生活,然后以原生态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一种特殊的感受。然而,不同的叙事动机导致不同的叙事效果。我相信,你我读完文本,自然会走进苏童为我们营造的少年生活场景,久久不能自拔。

在苏童的小说中,故事中的主人公常常被用作讲述各种历史时期的视角。但纵观苏童的写作过程,从早期的长篇小说《米》和《蛇为什么要飞向比努和河边》,以及大量的短篇小说。其实,我们并不是简单地讲述各自主人公的故事,而是通过大量与“我”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的生活经历,或者“我”所居住的香椿街上的故事,来探寻一些历史和现实的秘密。故事中的主角往往是一个结构元素,文本中的一系列叙述有时不仅没有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反而使文本的形式更加虚幻。聚光灯下有黄色的人像,用古沉香雕刻的大床,各种风格的各种绳结...有时候很吸引人,有时候很复杂很诡异。或仿古仿旧,重构历史;或触及现实,表现人性的欲望和冲动。其中,不乏对时代精神痛苦和情感纠葛的努力表达,试图在历史与现实的节点上寻找人类鸿沟的黑暗与光明。